石家莊一帶的廟會歷史悠久,最早產生于祭祀活動。據考證,早在漢代,封龍山就有祭山活動,這是封龍山廟會的淵源。隨著宗教文化的發(fā)展,寺廟祠壇大興。諸如關帝廟、藥王廟、觀音廟、奶奶廟、圣母廟、三官廟、真武廟、呂祖廟、城隍廟、五道廟、土地廟、山神廟等,逐漸遍布各地,祭神敬仙活動也隨之頻繁和普及,廟會隨之盛行。也有的廟會,是群眾為了悼念他們崇敬的人而設立的。如靈壽城關農歷二月初一的“成官”廟,是為了紀念靈壽知縣成肇麟而設的。
舊時,廟會的內容較為復雜,既有大型的祭祀儀式,也有群眾自發(fā)的求神拜仙活動,如拴嬰許愿、問醫(yī)求藥、求雨乞福、驅魔修德等等。一些祭祀活動,有隆重的儀式,伴以唱大戲。廟會上,武術、雜耍等各種民間藝術也盡展風采。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廟會和集市相融合,便出現了集祭祀、娛樂、貿易于一體的空前繁榮景象。現在,各地廟會的宗教的祭祀內容已淡化,廟會逐漸演變?yōu)槲镔Y交流大會,商品交易、群眾文化娛樂活動和旅游成了各地廟會的主題。
石家莊的廟會,不僅由來已久,而且甚為普遍。全市城鄉(xiāng)舊有廟會約1000處。據對17年縣(市)的199個主要集鎮(zhèn)統(tǒng)計,就有廟會700多處。僅井陘一縣,共有廟會118處。平山縣92個村鎮(zhèn)有廟會。地處平原的欒城縣,民國時期,村村有廟宇,多者達十余座。有廟就有廟日,有的形成廟會,有的雖形不成廟會,但各村百姓也以不同的方式過廟日,全縣有廟會達104處。當地群眾把廟會稱為“過廟”,非常看重。屆時,廟會所在城鎮(zhèn),家農戶戶蒸饅頭、買點心,沽酒備菜,領親眷,接朋友。而鄰近村莊的群眾則稱“趕廟”,屆時,或攜家?guī)Э冢蛉宄扇海娂娪縼恚蜻€愿進香,或許愿祈福,或購貨,或觀熱鬧,儼然成了盛大節(ji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