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壽是一個古老的縣份、歷朝歷代修建了頗多的寺廟,故而廟會也很多。據不完全統計,一年中大小廟會不下六十余次,多在春忙前或秋收后農閑時舉行,會期三天五天不等,最大者歷時十天。
以規模而言,縣城、慈峪鎮、陳莊鎮的廟會規模較大。
縣城廟會
縣城作為全縣的政治經濟中心,一年中有六有廟會,其中繁華的當屬以下三個廟會:
成官廟會
農歷二月初一,為紀念清靈壽知縣成肇麟而設。成肇麟(1846-1901年),江蘇寶應人,同漢癸酉舉人。先任教諭,為官清廉,政績顯著,屢有升遷,曾任知州、知府。于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靈壽知縣。光緒二十七年,八國聯軍之德軍追擊逃往西安的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路經靈壽,強令成知縣急籌軍糧肉食,并限令限刻備八百匹騾馱、八百副參鞍,另加百名婦女、五百只雞。成知縣拒不答應。敵乃以最殘暴手段對成進行人身摧殘。先是縱敵搶掠,四處騷擾,竟以活牛為虜,火焚以食:繼將成知縣拖于馬尾,繞城飛跑,直將成手得皮開肉綻,鮮血淋漓,昏昏欲死。成知縣忍辱飲情,難脫魔掌,于夜遺書一封,遣人繞道送呈現正定知府江淮緒言。書稱:“吾人如以物資敵,無異臣子助敵以攻君父,此則不只于心不忍,且有損大義。為保持國家民族尊嚴和為官節操,決計用生命與敵寇抗爭到底。”并附絕命詩一首,詩曰:“屈已全民命,捐軀表素情,鄉關涉何處,孤慣郁泉臺。”書發深夜,于衙署院內投井而死。光緒帝返京后,聞成死節,深為哀贊,降旨于殉職之地,立專祠奉祭。縣人為紀念成官,特將其殉難之日農歷二月初一定為廟會,會期三天,中心在距“成公祠”最近的城西北街。屆時城周數十里村民,攜供品前來奉香趕廟,從早到晚,人流擁擠,比肩接踵,祠內香煙繚繞,燈燭輝煌;街上高蹺竹馬,曲藝成隊,露天戲臺演唱,鑼鼓喧天。尤以各村武術,趁機比賽,刀松棍棒,各顯神通,臂揮拳擊,互不相讓,觀者如堵,水泄不道,鼓噪哄叫,一片沸騰。大街小巷,攤販林立,茶不面食,一應俱全。抗日戰爭爆發后,特別是1938年縣城淪陷后,成官廟會逐漸衰落至停止,且一直不再興起。
靈王廟會
農歷三月二十三日,開始為縣城大東關的廟會,現成為縣城春季最熱鬧、繁華的廟會。此廟會因大爺廟而起。東關長街文興橋東北建有明靈王廟,明朝天順中敕建,廟額稱“靈壽候祠”,俗稱大爺廟,廟祀漢將邳彤。邳彤乃東漢光武中興大將,以功封靈壽候,死后邑人建廟祭祀,以求保佑。據說邳將神像塑坐巨井之上,井中常發鳴聲。明天順年間,英宗帝體生一瘡,久治不愈,一晚偶得一夢,見有一個暗中治療。瘡破膿淌,一時舒時,旋即痊愈,因意神仙相助,下令讓人即愉夢中所見繪制,建戲樓,樹牌坊,三重大殿,一道走廊,規模之盛,一時無比。此后,鄉人乞神索藥無不靈驗。為紀念藥王邳彤,于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設大祭,開廟會,大聚僧侶,誦經褥告。是日,大戲演唱于戲樓,雜耍賣藝于街巷,四鄰五鄉,府州各縣都來靈壽趕廟,敬神討藥者,拜倒晨神像之前,逛廟散心者,雜沓于眾人之中,人流如潮,涌來涌去。以是“大爺廟”聞名假邇。三月廟會變成為靈壽的盛會。日偽時期,大爺廟被毀,但廟會保留至今,自三月二十一至二十六共6天,仍是靈壽最熱鬧的廟會。
城隍廟會
農歷十月十八,地點城內,舊時人死歸天,家人都到城隍廟燒紙報到(鄉村中則到村外五道廟燒紙,由五道爺轉報),因之城隍廟為一縣之大廟。靈壽縣城隍廟建在縣城內十家街東路北。前戲樓,后寢宮,正殿居中,廊廡分左右。整個建筑宏偉壯麗。城隍閻羅,塑像鮮明,貼金面頰,光彩照人,兇煞惡神,鎮懾人心,平時行人路過城隍廟站,緘口無言,解肅惟謹。住廟道士有良田數頃,生活優裕,終日誦經習武,吹彈歌舞,官府要員,地方紳商,時有奉獻,主持道長,不啻閻君附體,人人敬畏。每年農歷十月十八為城隍開祭日,大開廟會,廣招客商,會期十天,以皮毛交易為主。整個城內大街,人眾云集,車馬喧闐,非常熱鬧,舊代,城隍廟歷經重修,香火不輟。民國十二年猶大加整修彩飾。民國十八年,破除迷信,先將塑象拉倒,城隍廟兩廊與戲樓,改建為縣民眾教育館,后院寢宮與道士院為縣保衛團總部。“七七”事變,日寇來靈,縣城關紳士組織維持會于此,新中國以后改建為人民禮堂。如今,十月十八仍是縣城秋季的主要廟會。
慈峪鎮廟會
慈裕在戰國時期即已成鎮,有“燕南雄鎮”之稱,是靈壽縣中部丘陵地區的商業中心,除逢五排十為集日外,一年中有五個廟會,即三月十五的火神廟會,五月端五岳五月廟會,七月十五的鬼節廟會,九月十五日的老母廟會和臘月十五的三官廟會,其中以三月十五的火神廟會規模最大,并一直保留至今。慈峪鎮東門、西門外各有火神廟一座,每座廟對過都建有戲樓,每逢三月十五祭神燒香,戲樓必有大戲,買賣生意分布半鎮,各種商品琳瑯滿目,尤其以農業生產用具最多,另有馬戲、雜技、打拳賣藝等。會期6天,是慈峪鎮一年中最大最熱鬧的廟會。
陳莊鎮廟會
陳莊是靈壽縣山區重鎮。它西依太行山脈,東臨華北平原,距靈壽、行唐、阜平、五臺、平山縣城各五十公里。周圍山場廣闊,物產豐富,自明朝中葉初具規模,至清朝發展成為冀西區重鎮,商業區發達,成為山貨集散地,貨物交易遠至京、津、滬、武漢、大同、綏遠等地,素有“拉不敗的陳莊”之說。抗日戰爭前,江南及京津大城市的商賈常年往來陳莊貿易,知陳莊而不知靈壽。陳莊除二、七為集外,一年有三月十八、九月十三兩次廟會,并一直保留至今,其中以三月十八的奶奶廟會最為繁華。陳莊鎮東口路北高丘之上修有奶奶廟,建筑古樸,三進殿堂,正殿塑像神氣十足 。路南建有戲樓一府,曲脊飛檐,高大突兀,每逢廟會,香客摩肩接踵,商販輻湊云集。生產農具、日用百貨、風味小吃、布匹鞋襪,應有盡有。最具特色的是鷹市,木架上落著的,人臂上架著的,只只鷹眼睥睨,虎視眈眈。其時,平山、阜平、行唐、正定乃至京津的客商,亦趁機前來貿易,貨棧、商號買進賣出,生意興隆。新中國成立后,除鷹市和具有封建迷信色彩活動外,陳莊廟會一直保持著繁華。
除了以上規模較大的廟會之外,靈壽縣目前仍保留的有二月初二的南寨廟會,二月二十五的下邵廟會。三月初三的青廉廟會,三月十一的塔上廟會,三月十二的團泊口廟會,三月十五的南營廟會,四月初四的同下廟會,四月十一的貧頭廟會等,這些廟會規模較小。另有一些廟會,如正月十五的紀信廟會(南北紀城)、二月二十五的王母廟會(王母觀山)因純屬迷信,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影響很大,但現在已不再保留。
(靈壽縣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