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魏征
唐初政治家魏征,巨鹿下曲陽人(今晉州市)。自幼胸有大志。隋末參加瓦崗軍農民起義,后隨李密歸唐。唐太宗李世民時任宰相。先后向唐太宗提出:君主“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薄賦斂,輕租稅“,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和”任賢受諫“等200余項建議,深受唐太宗器重。633年,受詔主持梁、陳、齊、周、隋諸史的編撰工作。魏征死后,唐太宗思念不已,嘆息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歿(死),朕(皇帝自稱)亡(失去)一鏡矣!”在整理魏征的遺物時,發現一張紙上寫著“天下之事,有善有惡,任善人則國安,用惡人則國弊”,這可以說是魏征的最后一諫。
顏杲卿抗叛軍
打起反叛旗幟:755年,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安祿山的叛軍從范陽(今北京市)南下,渡黃河,占洛陽,直撲潼關,擬取長安。此時,石家莊一帶隸屬常山郡,郡府在真定(今正定),常山太守顏杲卿痛恨安祿山的叛亂。為了牽制叛軍西進,顏杲卿聯合河北數萬軍民,打起了反對叛亂的旗幟,在石家莊一帶痛擊安祿山的后方勢力。
安祿山聞訊,為解除后顧之憂,立即派史思明揮師北上直撲常山。顏杲卿面對兇敵,沉著應戰,多次擊退叛軍的進攻。在內缺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數萬將士先后陣亡,顏杲卿堅貞不屈,痛斥安祿山的反叛行為。窮兇極惡的安祿山,將顏杲卿及同族30多人全部處死。
顏杲卿領導的河北軍民反抗叛亂的斗爭,有力地打擊了叛軍的后方勢力,為后來李光弼、郭子儀平定叛亂創造了條件。
鹿泉、鹿城、房山三縣易名:安史之亂以前,獲鹿縣稱泉縣,相傳楚漢相爭,韓信東下井陘攻趙,在一清泉處,射死一只白鹿而得名。辛集市稱饒陽郡鹿城縣。平山縣稱房山縣,以境內房山為名。《資治通鑒》胡三省注云:“劉煦曰:明皇以安祿山反,改常山之鹿泉曰獲鹿, 饒陽之鹿城曰束鹿,以壓之。”《舊唐書·本紀》也有記載:“天寶十五載三月,改常山郡為平山郡,房山縣為平山縣,鹿泉縣為獲鹿縣,鹿城縣為束鹿縣。”可見三縣同時改名,更名的原因,是為了表示平定安史之亂的決心。鹿泉,鹿城兩縣改名,表示要擒獲安祿山之意,房山縣改名即以平山蓋取平看息叛亂之意。
九門回族:九門是今藁城市的一個較大村莊,回族的聚居地。據載:唐朝平定安史之亂時,史思明退居九門。大將郭子儀率領借用的大食,回紇軍隊在九門孤子溝大敗史思明。判亂平定后,借用的士兵看到這里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好,不愿意再回原籍,便解甲歸田在這里定居下來。到了明朝永樂年間,由山西遷來一部分回民,也定居在九門,發展成為今天的九門村。
隋唐文化
隋唐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南北統一,疆域廣闊。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各族人民創造了輝煌的文化。
文學家,書法家李陽冰:唐朝文學家,書法家李陽冰,今趙縣人。擅長篆書,得法于《峰山刻石》(秦李斯所書),然其書法變化開合,獨創一格,人稱“筆虎”。后人多效法他的篆書筆法。碑刻有《怡亭銘》等。
散文家李華:唐代散文家李華,今元氏縣人,擅長古文,主張“文以載道”,是韓愈古文運動的先驅。輯有《李遐叔文集》。
唐代詩人李嶠:今贊皇縣人,他的詩文多以詠物之作。是當時“文章四友” 之一,著有《李嶠集》。
文化家崔行功: 崔行功,唐初博陵人(今定州市)。后遷今井陘縣。年輕時,文彩橫溢,得到唐太宗的重視。魏征奉旨主持編寫《四部群書》、《文思博要》,均邀請崔行功參加編寫工作。唐高宗時,被召入宮,負責起草詔書等重要文件。崔行動一生寫下了大量詩文辭賦,經后人整理,編成了《崔行功文集》60卷。
方志地理學家李吉甫:唐朝方志地理學家李吉甫,今趙縣人。他先后兩次出任宰相,多次參與策劃平定節度使叛亂。主張裁減冗員,一次裁減官員2000多人。重視水利建設。史書稱他為舉足輕重的“經緯之臣”。他學識淵博,熟知唐全國府、州、縣的沿革、戶籍、國界和山川,編撰的《元和郡縣圖志》是我國現在最古老的一部輿地總志。
趙州橋:趙州橋坐落在趙縣城南洨河之上。趙縣古稱趙州,故又稱趙州橋,當地俗稱大石橋。趙州橋建于隋代,歷經1300多年,至今仍然完好。
趙州橋不僅建造科學技術水平高,而且造型藝術也很優美。特別是“敞肩拱”(拱肩加拱)的運用,對我國后來的橋梁建筑有著深遠的影響,是世界橋梁史上的首創,是世界上第一座敞肩拱橋,比歐洲出現類似的橋要早700多年。
正定隆興寺:俗稱大佛寺,位于今正定城內東門里,是我國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一座佛教寺院建筑群,是我國十大名寺之一。隆興寺始建于隋開皇六年,原名龍藏寺。宋代進行擴建,更名龍興寺,此后歷代都進行過重修。清初改為隆興寺。寺內主體建筑是大悲閣,閣內有高22米銅鑄大佛立像,是宋太祖趙匡胤下令鑄造的。佛像比例均勻,衣紋流暢,面容秀麗,目光慈祥。是我國現存最高大的銅鑄佛像,顯示了我國古代卓越的鑄造雕刻藝術。
隆興寺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為我們研究古代建筑藝術提供了實物資料,也是一處極好的瀏覽勝地。
正定古塔:今正定城內現存四座古塔:凌霄塔、須彌塔、華塔、澄靈塔,均始建于隋唐時期。這些塔向人們展示了古代精湛的建筑藝術。其中澄靈塔位于城南部臨濟寺內。據載,唐朝著名僧人義玄曾在寺中作主持,創建了中國佛教五大禪宗之一的臨濟宗。義玄死后,弟子們修建了澄靈塔,藏其衣缽。
南宋時,佛教在日本盛行。日本榮西和尚兩次來中國學習,將臨濟宗傳人日本,成為日本佛教重要的一支,在日本影響很大。近年來,日本佛教多次派代表團來正定參拜祖塔,他們在塔前栽下青松翠柏,象征中日友誼長存。
蒼巖山橋樓殿:蒼巖山位于今井陘縣胡家灘附近。傳說是隋朝南陽公主出家為尼的地方,是石家莊市的重要寺院山林。福慶寺是蒼巖山的重要寺院,橋樓殿是福慶寺的主體建筑之一,建在一座長15米、寬9米的單孔拱券形石橋上。石橋飛跨在兩懸崖絕壁之間,凌空飛架百米深澗之上,飄然欲飛,勢若長虹。橋下石磴300余級,拾級而上可達橋樓殿。其建筑是一座九脊重檐樓閣式建筑,具有清代早期建筑特點,是我國建筑史上的奇跡之一。 現存橋樓殿是清朝康熙年間被火焚毀后重新修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