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缸爐燒餅,用火爐燒缸制作的燒餅。它的特點是用缸做成爐子,將燒餅生坯貼在缸壁上烤制而成,故名缸爐燒餅。用缸制作食品是一種很獨特的方法,它利用了“缸”的光滑、耐火和厚度,燒出的燒餅不糊、面光,吃起來香、酥、脆。
缸爐燒餅的名字來源:用火爐燒缸制作的燒餅,因此叫缸爐燒餅。用缸制作食品是一種很獨特的方法,它利用了“缸”的光滑、耐火和厚度,燒出的燒餅不糊、面光,吃起來香、酥、脆。這種燒餅的制法在火候上極講究,因缸里呈凹形,涼或熱燒餅都要滑下來。缸爐燒餅形圓,上有花檐,大小同現在的芝麻燒餅差不多。

關于缸爐燒餅的由來,有這樣一個故事。傳說,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占領南京城,封他的兒子朱棣為燕王,率兵“掃北”,攻打元軍。經過戰爭,許多村鎮變成了一片廢墟。女人們啼哭,男人們嘆氣.孩子們嚎著要東西吃。有個小爐匠看著這些孩子實在可憐,就把僅有的一點玉米面從破口袋里倒出來。可是,整個村鎮連個完整的鍋碗也沒有了,怎么把玉米面做熟了吃呢?他想了一個辦法:從瓦礫堆里挖出兩塊破缸片,用水洗凈,在一片上和好面、做成小餅;把另一片用火燒熱,然后把小餅貼在熱缸片上,再用火烤。烤熟一嘗,這種餅外焦內嫩,香酥可口。后來,小爐匠買了一口新缸,把缸底鑿掉,反扣過來,在中間燒上炭火,專用缸壁烘烤燒餅出售。生意很興隆,人們就稱它為缸爐燒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