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皇縣歷史悠久,立縣一千余年,唐代曾出李氏六位宰相,文化底蘊深厚。贊皇鐵龍燈起源于明末清初,是一種流傳于贊皇縣贊皇鎮境內的具有獨特風格的民間舞龍藝術。
贊皇鐵龍燈是民間舞蹈和民間音樂相結合的產物,它來自民間,活動于民間,是逢年過節慶典時的娛樂活動。鐵龍燈每組由兩條龍組成,每條龍分別由龍頭、龍尾和代表龍身的14個龍球組成,每個龍球由24個鋼圈組成,28個龍球由28個人表演,俗稱二十八宿,上應天數,另配有龍珠、龍門、云片、蝦兵蟹將、煙火燈光等,舞起來環環緊扣,可分可合,靈活方便,變幻無窮。贊皇鐵龍燈各種隊列造型任意組合,有“魚躍龍門”、“劉海戲金蟾”、“二龍戲珠”、“雙龍盤玉柱”、“前后騰追逐”、“圓形連環套”、“立體交叉圖”、“雙龍斗云海”、“龍入大海潮”等二十多個花樣。特別是在晚上表演,龍頭、龍尾和28個彩球組成的龍身中全是色彩斑斕的燈光,加上金蟾、鯉魚、劉海、云朵、牌樓等眾多角色,場面壯觀,熱鬧非凡。伴奏樂器主要是大鼓、堂鼓、嗩吶、笙、大鑼、小鑼、大鈸、小镲等。
贊皇鐵龍燈在表演時以鼓振節指揮,以把龍身分解組合的形式進行舞蹈,表演起來人數眾多,純樸豪放,氣勢宏大,大開大合,震撼人心,從而形成催人向上的積極作用,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品位。
在中國民間舞蹈中,常見的舞龍道具是一條完整一體的龍,而鐵龍燈則是把整個龍身分解成16個大燈籠,形成獨特舞蹈形式,在中華民族舞龍中實屬罕見,把具像和抽象結合的完美無缺。發掘、搶救和保護鐵龍燈民間舞蹈,必將對豐富和完善中國民間舞蹈產生推動作用。然而,目前贊皇鎮只有西街村一個表演隊,一些頗有造詣的龍舞隊員有的謝世,有的年事已高退出舞臺,面臨失傳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