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縣南張井作火技藝,相傳為先祖于康熙初年在山西充啞三載偷師而得。世代相傳的“偷老桿”習俗,就是為了紀念這位煙火宗師。清朝后期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南張井村煙火一直是縣城元宵花會的壓軸戲,被視為“官火”。井陘縣家喻戶曉的歇后語“張家井叫閨女----看火”,足證其名氣之大。
老虎火的火藥制作流程主要是:將干柳木劈開燒成木炭,置以甕中灑水覆以濕布。而后晾干灑酒用石碾碾成塊狀。再晾干用搟杖碾爛過以籮,配以硝和硫磺,即成藥。主要火種有:起火、鍋子火、傘火、老虎火、三國故事火、老桿火等,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其中老桿火桿高四丈八尺,下聯21條火線,穿以“來回碼”。分“四門周底”、“五馬破曹”、“八陣圖”三個圖案。桿上依次主要有“葡萄火”、“十二連燈”、“老爺開門”、“八角青龍”、“仙鶴透蛋”等,主要內容是承前續寫三國故事。
南張井老虎火顯示了明清煙火本色及傳統工藝制作。因主要原料為柳灰、硝、硫磺,燃放時不等花火落地,燃燒點已過,故安全系數高。老虎火品種眾多,總計120多種。其內涵豐富,如“張飛登鼓”表現三國故事,老虎火表現了北方人剽悍豪放之風。
南張井老虎火傳承煙火文明,再現明清本色。通過組織活動可起到凝聚人心、振奮精神、保護傳承傳統手工制作技藝的作用。因其具有觀賞性,可普及到更加廣闊的區域,手工制作工藝可以發展成制作產業,幫助當地村民脫貧致富。
由于國家控制煙花爆竹,本村經濟落后,已經15年未放火。目前僅剩三位老藝人(尹昌太80歲,尹保槐75歲,樊考庭70歲),好多火種已經失傳,急需搶救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