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州官傘》,原本是我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為炫耀其權勢、地位、威嚴,在出行巡幸時而設置的特殊專用儀仗之一。相傳,隋朝末年,魏徵在故里(鉅鹿郡下曲陽,即今河北省晉州市)耕讀之際,曾接力倡導、精心編改,以適于鄉村百姓之所用,盛唐貞觀之后,漸入民間,成為時人向親朋好友、達官貴胄賀喜、慶壽、治喪的一種禮儀和表達方式。如送上“福祿壽星”或“松鶴延年”之類圖案的傘,象征吉祥如意、富貴長壽,以示慶賀;治喪時,則送帶有陰陽祭奠及各類人物造型的傘,以致哀思。而后,逐步發展為料理紅、白事時,就有成群結隊的鄰里鄉誼,舉著象征多種不同含義的各種傘具,用蹦蹦跳跳的不同動作表達情意,在本州境內流行甚廣。其原有的“官”義,亦即拓寬、演化為“公眾”藝術的內涵。延至清代,境風出現了眾多以玩耍“官傘”為業的專業戲班,四處賣藝求生,并逐漸形成了有一定程度的舞蹈節目。
從1976年開始,市文化館的舞音專業人員呂振東、趙孟群、彭根建等,深入重點鄉村,走訪民間藝人,進行發掘、整理,在掌握原有招式、風格的基礎上,大點創新,從而使晉州這一獨特的民間舞蹈奇葩重放異彩。1980年,他們靈活運用“官傘”的舞蹈程式或語匯,創作帶有主題意向的舞臺表演節目《老兩口參加計劃生育表彰會》,參加石家莊地區舉辦的各縣市區文藝匯演,引起轟動。1981年,創作大型舞蹈《鬧新春》,參加石家莊地區文藝比賽,榮獲創作、演出兩項二等獎。1982年,創作反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新氣象的舞蹈《豐收樂》,參加河北省舞蹈比賽,榮獲優秀節目獎。
1998年10月,為世紀魏氏宗親總會赴晉州懇親團召開世界魏氏第一屆懇親大會暨紀念大唐名相魏徵誕辰一四一八周年,在《金鑒頌》大型文藝慶典晚會上演出,受到來自港、澳、臺、新、馬、泰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四十多位海內外魏徵后裔和中央、省、市有關領導及全國各地出席晉州市首屆書畫藝術節開幕式和活動的一千五百余位書畫藝術家的極高贊譽和一致殊評。
2000年1月,在我國舞蹈藝術大師賈作光先生親臨晉州悉心指導下,應邀參加由中央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等單位聯合舉辦的“龍壇杯”全國民間花會大賽,榮獲金獎第一名。
2006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