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1993年,地市合并以前,石家莊市轄四縣六區。其中,農業縣區有四縣二區(即:井陘縣、獲鹿縣、欒城縣、正定縣和郊區、礦區)。1993年,地市合并后,市轄19個農村縣(市、區),農業人口661萬人,農業規模經濟大幅提升。當年,重點組織實施了“369”工程,即:建設三類經濟區。西部山區建成林、牧、礦為主的山區經濟開發區,平原糧、棉、果、牧高產高效區和市周邊現代化農業試驗區。突出六個重點:建設“三高”(高產量、高質量、高效益)農田、搞好綜合開發、發展林果業、發展畜牧水產業、建設服務體系、加快脫貧致富。建設(糧棉油產、瘦肉型豬產、肉牛、肉雞、禽蛋、奶制品、水產、蔬菜、林果)產銷一體化九條龍。通過努力,到1995年,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實力明顯增強。有4個縣(市、區)進入全省十強縣,6個縣財政收入超過億元,27個鄉鎮進入全省百強行列,其中新增億元鄉鎮57個、億元村30個。全市糧食總產456.9萬噸、油料總產17.3萬噸,棉花總產達到2.6萬噸,均實現了穩定增長。“菜籃子”產品穩定增長,其中肉蛋產量約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居省各市地之首。農業增加值達到了102億元,比上年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00元,比上年增長42.5%,是“八五”期間增長最快的一年。
1996年,是“九五”計劃的第一年,全市經濟開始推進“兩個根本性轉變”,即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按照中央、省委農村工作的主要精神,石家莊市出臺《石家莊市“九五”農業發展規劃》,緊緊圍繞推進兩個根本性轉變,堅持以小康建設總攬農村工作全局,深化農村發展,狠抓政策落實,突出科技,依法治農,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九五”期間,全市各級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根本目標,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積極發展產業化經營,推進小康建設,農業農村經濟取得顯著成績。自1994年4月河北省政府出臺了《農村小康建設規劃綱要》后,到1999年,石家莊市累計建成小康縣(市、區)15個,小康鄉鎮175個,小康村3665個,分別占全市總數的79%、79%和81.7%。“九五”期間,農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全市糧食、油料、肉類、蛋類和奶類年產量分別達到了484萬噸、25萬噸、82萬噸、72萬噸和27萬噸,名優新特產品發展較快,農副產品在總量上滿足了市場需求。農業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村第一產業與二、三產業產值比例已調整到20:80,農業種植業產值與林牧漁業產值調整到了40:60,畜牧業占農業產值的46%。農業結構調整提出了“五線一環”戰略,促進了大批特色農產品向示范園區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程度進一步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43%,主要農產品優質品率達到了91%,農產品商品率達到75%。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有效改善。“九五”期間是石家莊市歷史上農業基本建設最多的時期,先后完成口頭、白草坪等8座大中型水庫的除險加固工程,冶河、滹北渠等10灌渠的局部更新改造、節水示范縣工程、旱作農業工程、商品糧基地項目、無規定疫病項目、滹沱河整治工程等一大批農業基本建設項目,為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奠定了基礎。扶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基本解決了全市貧困人口的溫飽,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94元,年均遞增9%。
2001年后,全市農業農村工作繼續深化改革,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實現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實施科教興農、開放帶動、城鄉一體化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手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結構的優化和調整,構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新體系和新機制,推進石家莊市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邁進。把優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增加農業基本投入和推進農業產業化作為主要任務。2002年,制定出臺了《石家莊特色農業區建設總體規劃》,確定了石家莊市八大主導的特色產業及發展的特色產業和縣域特色產業,從體制、人才、法律、政策、科技、改革等方面制定了六大保障措施。2003年,面對“非典”影響,全市各級各有關部門一方面組織緊急動員,積極安排部署,建立了“五網一站一隊”立體防控體系,有效控制了疫情在農村蔓延;一方面起草下發了《關于消除非典影響、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克服了“非典”等不利因素影響,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和農村社會全面進步。2004年,全市全面落實國家、省扶持糧食生產政策同時,研究制定了石家莊市扶持農業和糧食生產的20條惠農政策,充分調動了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全市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總產量分別增長3.36%和6.8%,糧食單產達到433千克,增長3.3%,扭轉了糧食生產連續多年下滑的局面。加快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進程,市委召開七屆七次全會,專題研究通過了全市《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規劃綱要》,成為全省率先完成農村小康社會建設規劃的市。2005年,貫徹中央《關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文件,各級各農口部門積極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黨員先進性教育與農業農村工作兩手抓,開拓思路,創新工作,強化服務,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和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十五”時期是石家莊市農業農村經濟飛躍發展的五年。五年間,農業農村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有了較大提高。農業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在縣域經濟發展中,二、三產業比重達到86%,其中二產占49%,三產占37%。畜牧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0.7%,成為農業內部的第一大產業。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18元,比2000年增加960元,其中工資性收入年均遞增4.3%。農業農村經濟的運行質量有了較大提高。優質專用小麥播種面積占到全市小麥總播種面積的73%,種植比重位居全國北方麥區城市之首。果樹面積達到289.6萬畝,年產量位居全省第一,達到17.45億公斤,精品果園達到420個、70萬畝。各類規模養殖小區達到438個,其中奶牛小區236個。農業產業化率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總額分別以年均3%和22%的速度遞增,分別達到58%和490億元。農產品的質量衛生安全水平明顯提高,全市農業標準化技術推廣面積達到758萬畝,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環評面積達到112.2萬畝。綠色食品認證繼續保持全省領先,總數達到80個。實現了市、縣兩級動物防疫監督機構整合,率先在全省建成了179個基層動物防疫監督分站,為成功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提供了寶貴經驗。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4.3%,比“九五”末提高7.3個百分點,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3個百分點,農業科技工作保持全國先進水平。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條件顯著改善,先后完成了滹沱河整治、黃壁莊等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和冶河、綿河灌區更新改造,特別是實施了冶河樞紐、引磁濟郜和引甘濟綿三大跨區調水工程,使山丘區103.8萬畝耕地的灌溉條件得以恢復和改善。新增農業節水工程面積153萬畝,節水灌溉面積占水澆地面積的比例提高13個百分點。生態環境建設得到了加強,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75.5平方千米,完成人工造林181萬畝,飛播造林53萬畝,封山育林269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4.8%。封山育林工作得到了國家有關部委的肯定,2004年8月全國封山育林現場會在石家莊召開,重點推廣了石家莊市的經驗。秸稈綜合利用走上制度化、經常化和產業化的發展軌道,受到國家五部委的表彰。山區綜合開發和扶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完成片麻巖開發158萬畝,栽植各類樹木4400萬株,酸棗接大棗2億多株。建設大棗烘干房550間,有效推動了大棗產業的發展。第一批265個貧困村、14.3萬貧困人口基本解決溫飽問題,其中有203個村達到穩定解決溫飽的標準。民營經濟保持了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民營經濟增加值和實繳稅金總量、從業人員數量分別達到827億元、62億元和163萬人,比上年增長44%、34%和20%。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構架初步形成。自2005年12月1日起,石家莊市實施了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家庭年人均收入不足800元的農民給予救助,全市有7萬多名貧困農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農村小康建設提出更高要求,2004年石家莊市出臺了《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規劃綱要》及其6個配套文件,成為全省率先完成農村小康建設規劃的市,形成了完整的建設和考評體系。2005年,全市各縣(市)區和39個市直部門完成小康建設規劃,70%的縣(市)區制定了考核辦法。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民主政治建設不斷加強。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監督和民主理財的推進使農村兩委建設逐步走向了制度化、規范化,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得到較好落實,極大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民增收。
15年間,農業農村工作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農業新優品種大面積推廣,農產品質量與產量大幅提高。配方施肥、地膜覆蓋等技術推廣為旱區農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設施農業技術的推廣,加快了農業高效化進程。農業戰略性結構調整,使農業形成生產規模化、區域格局化,為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