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中山國王陵
戰國中山王陵分布在中山都城靈壽遺址及其周圍。共有6座大墓和隨葬墓、車馬坑等。一號墓墓主為王,6號墓墓主可能為成公。兩座墓的墓室結構奇特,建造精良,葬制奢華。墓室平面呈中字形,由墓道、槨室兩部分組成。一號墓長19.4米,寬13.5米,高8.2米。槨壁以石條砌筑,厚約3米;葬具講究,從殘存的銅飾判斷多達四層套棺。該墓早年曾被盜掘和焚燒,但藏器坑不曾被盜,故遺物極為豐富。兩墓共出土文物19,000余件,包括青銅禮器、陶禮器、漆器、玉器、車馬器等。其中山王鼎、壺、王陵銅版“兆域圖”、字形器、錯金銀龍鳳銅方案等文物,精美絕倫,堪稱稀世珍寶。
王鐵足銅鼎,通高51.5厘米,腹徑65.8厘米,圓腰圜底,附耳,鐵獸足,頂蓋設三環鈕。上刻銘文469字,是國內已發現的戰國時期字數最多的一篇銘文。“兆域圖”銅版是迄今國內發現最早的建筑設計平面圖實物,也是世界發現最早的銅質建筑設計圖。大型山字型禮器,是國內發現的最古老的祭祀山川用的禮器桑封,為《山海經》的有關記載提供了實物佐證。兩墓出土的錯金、錯銀或錯金銀青銅器工藝精湛,造型華麗,是戰國時期藝術作品中的絕世珍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元寺鐘樓與須彌塔
正定開元寺位于正定縣城常勝街西側。據光緒元年《正定縣志》及寺內原存碑刻記載,該寺始建于東魏興和二年(540年),原名凈觀寺,隋開皇十一年(591年)改名解慧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奉詔更名開元寺。
鐘樓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閣式建筑,面積135平方米,通高14米,其大木結構、柱網、斗拱都展示了唐代建筑風格。鐘樓上掛銅鐘一口,高2.9米,口徑1.56米,造型古樸,為唐代遺物。
須彌塔,俗稱磚塔,位于鐘樓西側。塔高39.5米。塔身第一層較高,第二層至第八層塔身寬度收縮,外觀清秀挺拔,簡樸大方,頗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疊澀出檐塔的典型作品。
1956年被公布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予以落架重修。施工過程中,在樓內地面中央意外發現了地宮,置放于地宮中的石函及函內的唐代開元錢,為鐘樓的始建年代提供了確鑿證據。
隆興寺
隆興寺坐落于正定縣城東門里街,是國內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一座佛教寺院。據光緒《正定縣志》記載,該寺初名龍藏寺,創建于隋開皇六年(586年),唐代更名為龍興寺,宋初開寶四年(971年),宋太祖趙匡胤巡境安邊駐正定,敕令寺院擴建,鑄造銅佛,修造大悲閣。此后,寺院兩次奉旨重修,并改名隆興寺。此寺以銅鑄大佛聞名遐邇,故俗稱大佛寺。寺院坐北向南,占地面積6萬平方米,同時附設有天王殿、大覺六師殿遺址、戒壇、轉輪藏閣、御碑亭等。
天王殿始建于北宋,重修于清代。其圓拱形大門上端鑲嵌清康熙帝手書的“敕建隆興寺”金字匾額。
摩尼殿面闊進深均7間,總面積1,400平方米。該殿平面呈十字形,殿身中央重檐九脊歇山頂,布瓦覆心,琉璃瓦剪邊,四面明間又各出九脊歇山式抱廈。這種富于變化的奇特形制、結構重迭、雄偉的布局,是國內現存宋代建筑中僅有的一例。
大悲閣內石質須彌座上矗立著一尊銅鑄大悲菩薩像,即千手千眼觀音,高約21.3米,是國內現存最早銅鑄像中最為高大的。
隆興寺雄偉壯麗的古建筑群、鑄像、木雕、石刻、壁畫等各種類型的歷史文物,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歷史見證。196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藏寺碑
龍藏寺碑位于隆興寺大悲閣東側,隋開皇六年(586年)立。碑高1.7米,寬0.9米,厚0.29米,龜趺座。碑首呈半圓形,高0.43米,六條盤龍相交其間。額內陰刻楷書“恒州刺史鄂國公為國勸造龍藏寺碑”3行15字。碑陽刻楷書30行,行50字,共1,500字,內容記述持節使武衛將軍上開府,儀同三司恒州諸軍事恒州刺史鄂國公金城王孝澪奉敕勸獎州內士庶人等擴建龍藏寺的經過。
隋代是由漢隸向唐楷發展的過渡時期,該碑恰處于承前啟后階段。從文字結構看,它方正有致、洞達疏朗,筆畫蒼勁有力,用筆沉摯,表現了高穆典雅的風韻,給人以清秀、幽深之感;從書體風格看,既有北朝碑刻風格,又有唐初楷書的某些特點,是研究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的珍貴實物資料。康有為譽此碑為“此大朝集成之碑,非獨為隋碑第一也”。
該碑陰和左側還有題名5列,其中恒州諸縣名,是研究地方志的重要史料。
安濟橋
安濟橋,建于隋朝開皇至大業年間(591~608年),是國內保存最古老的拱橋,隋朝李春建造,坐落在趙縣城南洨河上。
該橋是一座單孔孤形敝肩坦拱橋,主拱由28道拱券縱向并列砌筑而成,橋長64.4米,凈跨37.02米,弧矢7.23米。拱券的寬度,拱頂9米,拱腳處9.6米。主拱之上靠橋堍的兩個小拱凈跨3.81米,近橋中央的兩個小拱凈跨2.85米。
安濟橋獨特之處為敝肩拱形,敝肩拱形橋為國內首創。其橋建筑特點有橋型敝肩拱;跨度大而弧形平;橋的建筑法采用縱向并列砌筑;橋基坐落在天然地基上;橋的位置選擇合理。
安濟橋歷經千余年,曾經過7次大的修繕。1955~1958年,進行了徹底修繕。1972年辟為旅游點,對處開放。1961年3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塔
華塔,又稱多寶塔,位于正定縣城南門里的廣惠寺內。始建于唐貞元年間(785~805年)。金大定年間(1161~1189年)重修。明、清做過幾次修補。塔分4層,統高31.5米。原底層四角各有一座六角形小塔與之相連,環抱主塔。主塔平面略呈圓形,與八角攢尖形塔頂組成一圓錐體。塔身周圍依底層轉角和各邊的中心交錯,四周彩塑力士、獅、象、菩薩等。1999年重修后恢復原貌。196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寧寺凌霄塔
天寧寺凌霄塔在正定縣隆興寺以西,大眾街北側天寧寺內,因其巍峨高聳,直插云際的雄姿而得名,又因塔身多為木結構,故稱木塔。據清光緒元年(1875年)《正定縣志》記載,天寧寺和凌霄塔創建于唐懿宗咸通年間(公元860~874年)。
該寺有相當規模的建筑群:“正殿五間,前承抱廈三楹,殿后浮圖九級,高插云際,屹然,為一郡之巨觀,與須彌、依缽、多寶諸塔相輝映。”民國初年,寺院遭到惡運,殿堂大多毀壞,主要建筑獨存凌霄塔。此塔是一座磚木混砌的九層樓閣式塔,平面呈八角形,高41米,矗立于八角形臺基之上。 塔身一至四層為全磚結構,四層至九層,斗拱、飛檐皆為木制。該塔最大的特點,是在塔身第四層中心部位豎立一根直達塔頂的木質通天柱,并依層位用放射狀八根扒梁與外檐相連。這樣的結構在國內現存僅有一例,極其珍貴。該塔結構既不同于一般木塔,也有別于一般磚木結構塔。1956年被公布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毗盧寺
毗盧寺位于石家莊市郊區上京村東北石津渠畔。該寺創建于唐代,后世屢有重修。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僅存前后兩殿,前殿面寬三間,進深二間,殿中塑釋迦坐像一尊,四壁繪以佛教故事壁畫。后殿即毗盧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前后有抱廈。平面呈十字形,形式奇巧,殿中塑毗盧佛和香花菩薩像。四壁上下分三排繪滿壁畫。內容包涵佛、道、儒三教人物故事組畫122組共508個人物。繪畫線條流暢,色彩艷麗,服飾精美,是中國古代壁畫藝術的瑰寶。畫面規模之大、人物之多、大大超過著名的山西永樂宮三清殿《朝元圖》元代壁畫。壁畫中佛、道、儒三教人物合流混雜,濟濟一堂,既展現了當時社會的風貌,又反映了宗教文化之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堪稱中國壁畫中的瑰寶。該壁畫以其場面壯闊、保存完整、榜題清晰、繪制精湛而享譽全國,是研究中國宗教史、美術史十分難得的實物資料,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份珍貴遺產。專家認定,毗盧寺壁畫可與甘肅敦煌、北京法海寺、山西永樂宮壁畫并稱國內壁畫四大家。199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縣陀羅尼經幢
趙縣陀羅尼經幢創建于北宋景 佑 五年(1038年)由禮賓副使,知趙州王德成督辦,本州人士何興、李玉等建造。因全用石料雕琢迭砌,形制似塔,俗稱石塔。經幢呈八棱錐形,共7級,通高16.44米。最下為邊長6.7米的一層石質方形臺基。第一層須彌座束腰處的下部刻以蓮花、圓柱、健美威武的金剛力士及嫵媚秀麗的婦人掩門等圖案,上部以蓮花,圓柱劃分八個長方格,格內分別刻以佛教的輪、螺、傘、蓋、花、罐、魚、腸八寶法器;第二層以圓柱劃分24間,每間均浮雕一佛像。其上雕刻諸如寶塔、廟宇、浮云、禽獸、樹木等,無不小巧玲瓏,精致雅觀。須彌座承托六級八角石柱形幢身,每層幢身均系整塊石料雕琢而成。第一級正面篆刻“奉為大地水陸蒼生敬造佛鼎勝尊陀羅尼經”18個大字,其余七面皆用楷書鐫刻陀羅尼經文。第二、三級幢身各面也刻以密密麻麻的楷書經文。其書出自善書者劇如錫之手,書體秀雅、筆鋒遒勁、方整有致,被視為書法妙品。
該經幢遠望高峻秀逸,近視雕飾華美,是公認的石雕珍品。1961年被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通橋
永通橋坐落在趙縣城西門外清水河上,創建于唐代宗永泰年間(765~766年)取永遠通濟之意而得名。這座石橋的藝術風格和結構形式與安濟橋相似,修建時間較晚,且體形較小,故又稱小石橋。
該橋橋面兩旁有正方形望柱22根,柱板下面兩端墊在石墩上,中間懸空。現存欄板22塊,上面刻有人物、花卉、奇禽異獸。
永通橋承襲了安濟橋的諸優點,明代王之翰在《重修永通橋記》中,把安濟橋和永通橋并稱趙州“奇勝”。1961年3月4日,被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