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靈壽故城遺址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有一個獨立于燕、趙、齊三國之間的小國,這就是中山國。1974年,在平山縣三汲鄉一帶發現了戰國時代的中山國的王城——靈壽城的遺址及幾代王陵。
靈壽故城遺址位于平山縣三汲鄉正東,北依東林山和牛山,南臨滹沱河、黃壁莊水庫。城墻早已不存在,從保存地下的夯土城基得知,這座城南北長約4.5千米,東西寬約4千 米。城垣呈不規則三角形,依自然地勢版筑而成,厚約27米。城內以南北向隔墻為界分東城和西城。東城北部為宮殿建筑區,南部為手工業作坊和居住區;西城北部為王陵區,南部為商業區、居住區和農業區。王陵共發現兩處,六座大墓都有夯筑的高大封冢,附近有隨葬墓和車馬坑等。在靈壽故城遺址附近還發現珍貴的中山守丘石刻和中山王池囿遺址。守丘石刻約刻立于公元前378年前后,是國內發現的最早的碑碣實物。中山王池囿則是在石家莊一帶發現的最早的古園林遺址。
1982年被公布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臺西商代遺址
臺西是藁城市廉州鎮西10千米外的一個村莊,商代遺址在其東北200米處,總面積10萬平方米,屬商代中期遺址。
在已揭露的2,000多平方米的范圍內,除發現有房屋、灰坑(包括祭祀坑)、水井、墓葬等遺址外,還出土了文物3,000余件。
房址共發現14座。大部分為木材做梁架,夯土或土坯做墻壁的地面建筑。房屋平面呈長方形,有單間、雙間、多間之分。每間長4~6米,寬約3米,有的山墻異常堅固,一般殘存1米左右,最高3.38米。這種現象在商代考古中極為罕見。個別山墻開辟小型風窗,為后來建筑上普遍設“風窗”開創了先河。有的房屋在營建過程中還用奴隸奠基,這是中國建筑史上使用人牲的最早例證。遺址發現的兩眼水井,結構保存完整,井內都存有容水工具陶罐或木桶。在先后出土的5件銅鉞中,有一件鐵刃青銅鉞。這說明我們祖先早在公元前14世紀已經開始制造并使用鐵器,為中國冶金發展的研究增添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遺址中發現的釀酒作坊,反映了商代釀酒技術已相當發達。其漆器殘片,色澤鮮明,表明商代中期漆器工藝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遺址中出土的砭鐮和桃仁、郁李仁等30余枚藥用植物種仁,反映了中國商代醫藥學已經相當發達,醫療技術已相當高超。砭鐮拱背凸刃,形式鐮刀,長20厘米,最寬處5.4厘米,它是國內發現最早的一件醫療器械。1982年被公布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張村西周遺址
西張村西周遺址在元氏縣西張村之東,東臨槐水,北距縣城3,000米。遺址高出地面1米,東西長350米,南北寬310米,面積108,500平方米,文化層堆積一般厚1.7~2米,其內涵多屬西周東周時的遺物,有石器,陶器等。
該遺址中部是西周軧國的一處墓地。一號墓地出土銅器34件,玉器5件,銅器有禮器、兵器、工具、車馬器等。禮器為完整的一組。二號墓出土銅禮器8件、銅兵器5件、銅車馬器6件、貝幣34枚。兩墓出土文物完全相同。因此判定兩個墓主屬于一個家庭。
通過對銘文進行分析研究,不僅發現了文獻失載的西周初期的一個封國——軧國,填補了歷史空白,還為西周“分土封侯”的研究增添了新的資料。1982年被公布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氏故城遺址
元氏故城遺址,位于元氏縣西北故城村及其西南部。該城初興于戰國,為戰國時期趙國公子元之封地。漢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置元氏縣于此。隋末,縣治遷至槐水之陽,即元氏城。該故城成正方形,圍4.4千米,東墻殘留最高處3米,南墻6米,東門、南門遺址可尋。城垣最寬處23米,層層夯實,清晰可見。遺址內遍布漢代陶器、瓦當等殘片。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子城遺址
宋子城遺址位于趙縣宋城東南,遺址城垣早已荒圮,大部分被鏟成平地,現僅東南和西南兩段尚存遺址,其中東南角高出地面3.5米。城址平面略呈矩形,東西長450米,南北寬400米,總面積18萬平方米。遺址地下文物豐富,多次出土戰國銅器,漢代陶器。
文獻記載和考古研究表明,漢朝的宋子城相當繁榮,漢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封許為宋子侯、宋子遂成侯邑。漢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除宋子侯爵位,降為縣治,隸屬巨鹿郡。王莽新朝改宋子為宜子,后漢廢除。宋子故城一帶保存著豐富的漢代文物古跡,其中以各子墓群尤為重要。
各子墓群位于宋子城遺址西南數十千米一帶,以各子村為中心,自西北至東南在長約8千米的范圍內矗立著幾十座高大的墳冢。1956年文物普查表明有古墓43座,現存36座,其中25座已受到人為破壞。從破壞的古墓看,多屬東漢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