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9日在石家莊市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石家莊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趙順法
各位代表: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大會作石家莊市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0年計劃執行情況
2010年,全市各級各部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打造繁華舒適、現代一流省會城市的目標,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為核心,全力以赴抓推進,抓落實,全市經濟社會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
——經濟總量平穩增長。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400億元,增長12.7%,高于計劃1.7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333億元,增長3%;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1690億元,增長14.2%;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377億元,增長13.3%。經濟總量實現持續較快增長,第二、三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進一步提升。
——經濟運行得到鞏固。農業生產再獲豐收。夏糧產量235.3萬噸,預計糧食總產518萬噸,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畜產品穩定增長,1—11月肉、蛋、奶產量分別為62.95萬噸、95.59萬噸和96.03萬噸,同比分別增長6.88%、8.99%和20.48%,畜牧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預計達到43.8%,高于計劃0.3個百分點。工業經濟穩定增長。預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340億元,增長16.5%,高于計劃2.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利稅完成630億元,增長30%,高于計劃16個百分點。1—11月全市工業制造業入庫稅收133.05億元,增長21.17%,其中循環化工產業增長66.55%,裝備制造產業增長32%,產業調整振興已初見成效。服務業快速發展。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391億元,增長18.6%,高于計劃1.6個百分點。1—11月第三產業稅收完成156.8億元,增長26.4%,其中金融服務業增長46.6%,顯示出第三產業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
——投資結構趨于優化。預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958億元,增長21.4%,完成省下達任務,低于計劃3.6個百分點;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697億元,增長21%,完成省下達任務,低于計劃4個百分點。服務業發展后勁逐步增強,1—11月第三產業投資完成1421.2億元,增長28.2%,占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58.2%,增速、比重分別高出第二產業15.8個百分點和18.5個百分點。民間投資開始激活,民營經濟投資完成1348.4億元,增長45%,增速高于國有經濟42.5個百分點。中央投資項目進展順利,2010年中央投資項目下達383項,爭取資金6.39億元,已開工266項,竣工21項。
——重點建設順利推進。2010年安排市重點項目226項,總投資2038.97億元,年度計劃投資264.86億元,預計完成投資440.73億元,占年度計劃的159.72%。其中,列入省重點項目144項,總投資2042.17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75.97億元,完成投資281.39億元,占年度計劃的159.91%。1—12月全市審批各類項目1511個,項目總投資4070.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6.5%;項目單體平均投資規模為2.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0%。項目庫儲備億元以上項目1043個,初步實現了省政府對我市儲備億元以上項目1000個的要求。
——財政金融運行平穩。預計全部財政收入完成387.9億元,增長25%,高于計劃13個百分點;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63.63億元,增長29.9%,高于計劃17.9個百分點。2010年,一般預算收入占全部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42.2%,高于2009年1.6個百分點,全部財政收入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1.4%,高于2009年1.44個百分點,財政收入質量進一步提高。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3204.2億元,增長9.8%,存款余額5997.6億元,增長14.6%,存貸比為53.42%,金融運行總體情況較好。
——改革開放逐步深化。改革方面。國有企業改制完成24家,全市國有中小企業改制基本完成;市屬集體企業有24家進入籌備改制程序。經營性事業單位2家完成改制,5家進入籌備改制程序。城中村集體經濟組織66個完成改制。報業集團、演藝集團、廣電傳媒集團掛牌運營。66家鄉鎮衛生院和30家社區衛生機構全面推行了基本藥物制度和零差價銷售。開放方面。“以外引外”工作取得突破,與德國ERP公司簽訂了“中國石家莊德國應用技術研發基地科技園區”合作協議,與美國洛克菲勒、納斯達克OMX公司等世界跨國公司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德國工業園、美國工業園項目正在積極洽談。成功組織參加了“石洽會”、香港、廊坊、廈門等投洽會,簽約了一批規模大、質量高的內外資項目。預計實際利用外資6.4億美元,高于計劃0.5億美元。進出口總值完成104億美元,增長89%,高于計劃81.5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完成56億美元,增長30%,高于計劃22個百分點。
——人民生活繼續改善。預計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515元,增長9%,高于計劃1個百分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68元,增長10%,與計劃持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3%,低于控制目標1個百分點。城鎮新增就業9.6萬人,高于計劃0.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低于控制目標0.5個百分點。截至2010年底,共籌集廉租住房9736套,新開工6976套,解決了3.2萬戶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新建改建標準化學校48所、縣級醫院9座。解決了農村25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完成了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38件實事。
——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教育、科技、文化、體育、衛生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社會管理創新工作取得新成績,安全生產形勢和社會治安環境持續好轉,約束性指標全部完成。每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每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下降10%,耕地保有量保持在57.75萬公頃,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控制在11.73萬噸和17.65萬噸以內,森林覆蓋率達到29.42%,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到150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為96.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48‰。市區二級以上天數達到319天,高出計劃2天。
2010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突出矛盾和薄弱環節。一是具有行業領軍地位的大企業、大集團相對較少,主導產業戰略支撐能力不強;二是土地制約亟需破解,節能減排形勢嚴峻,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三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加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重道遠;四是社會事業發展相對緩慢,城鄉一體化發展步伐不快,改善民生任務艱巨。這些矛盾和問題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著力解決。
二、2011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一)總體要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省委七屆六次全會和市委八屆六次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緊緊圍繞打造繁華舒適、現代一流省會城市和京津冀第三極,構筑省會中東西三大區域經濟協調互動發展新格局,大力實施工業化、城鎮化“雙輪驅動”戰略,堅持把“穩增長、調結構、控物價、惠民生”作為主攻方向和著力點,加快正定新區、東部產業新城、大西柏坡、空港工業園、南部工業區等重大戰略性工程建設,著力調整優化經濟布局和結構,著力推動城市建設上水平,著力統籌城鄉發展,著力深化改革開放,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保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確保“十二五”規劃實現良好開局。
(二)主要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預期性指標
1、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
2、全部財政收入增長14%,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5%。
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9%,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
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
5、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增長16%。
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9%。
7、實際利用外資8億美元。
8、外貿進出口總值增長12%,其中出口總值增長13.5%。
9、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控制在104%以內。
1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
1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
1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約束性指標
1、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54萬人。
2、每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
3、每萬元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
4、每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下降8%。
5、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5%。
6、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5%。
7、氨氮化物排放量下降1.5%。
8、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1.5%。
三、2011年重點工作和主要措施
(一)制定規劃政策,促進中東西區域互動發展。一是抓規劃引領。理清思路,明確定位,中部區域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做強城市經濟,實現跨越發展,打造省會經濟發展新高地;東部區域以工業聚集區建設和招商引資為突破口,建設一批大項目、大企業、大園區,打造省會經濟新的增長極;西部區域以生態保護為重點,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積極發展綠色工業,加快發展休閑旅游業,力爭在區域平衡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上取得重大進展。按照三大區域發展思路,編制出臺全市產業布局規劃和中東西區域經濟協調互動發展產業規劃。二是抓政策設計。根據三大區域產業定位和發展重點的差異,研究出臺針對性強的財政扶持政策,“飛地”項目財稅分成政策,土地和節能減排等要素指標調劑政策等,努力形成配套政策體系和利益平衡機制。三是抓推進落實。組織專門班子,實行分類指導,健全統計制度,完善考核辦法,狠抓責任落實,為“十二五”末形成中東西良性互動、功能協調配套、要素優化配置的區域發展新格局奠定堅實基礎。
(二)加快園區建設,打造產業聚集平臺。一是明確發展重點。以東部產業新城、大西柏坡、空港工業園、南部工業區4大省級戰略工程和市管基地、縣城周邊24個工業聚集區建設為重點,盡快完成總體規劃、產業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繼續加大省級工業聚集區申報力度。二是破解瓶頸制約。多措并舉解決土地供應難題,加大爭列省重點項目的力度,最大限度爭取省重點配套指標。加大超50億元產業項目謀劃推進,爭取省長重大項目專用指標。制定全市新民居建設置換土地計劃,分解下達到各縣(市)區。強化項目投資強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強化基礎建設。構建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新機制,實行“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開發模式,拓寬投融資渠道,引進戰略投資者,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爭年內重點產業聚集區基本實現“七通一平”。四是加大招商力度。優化招商環境,制定優惠政策,創新招商方式,主動走出去、請進來,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招商活動,完善招商激勵機制,對成功引進重大項目的單位和個人給予適當獎勵,通過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爭取一批好項目、大項目落戶園區,實現產業大聚集、大發展。
(三)抓好謀劃實施,推動項目建設再上新臺階。一是抓謀劃。構建項目謀劃新機制,采取主要領導親自謀劃、聘請顧問班子謀劃、組建專業隊伍謀劃、委托中介機構謀劃、動員全社會力量謀劃等多種形式,謀劃實施一批高新技術、現代服務業、勞動密集型項目,特別是加強衛星導航、半導體照明、汽車制造等重大項目和重大產業鏈的謀劃,積極爭列國家、省“十二五”專項規劃和省重點項目盤子。二是抓推進。構建項目調度新機制,每月分區域調度項目,各縣(市)區會同業主采用多媒體形式匯報;每季開展項目觀摩拉練活動,向全市通報項目進度;重大項目實行市領導現場辦公,協調解決項目推進中存在的問題。構建要素配置新機制,統一調劑使用要素指標,實行要素跟著項目走,保證好項目、大項目要素供給,促進謀劃項目早落地、在建項目早投產。三是抓考核。構建項目考核新機制,加大項目建設在縣(市)區黨政領導班子考核中的權重,落實好《重點項目建設考核辦法》、《鼓勵企業新上項目獎勵辦法》,嚴格實施獎懲。
(四)做好“三農”工作,鞏固農業農村發展基礎。一是加快集約化經營。深入實施農業產業化“115”行動計劃,突出抓好180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做大做強奶業、禽蛋、優質豬等優勢產業,新建改建100個標準化規模養殖場。穩定完善土地承包關系,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度,正確引導農民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集約發展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高效農業。二是加快新技術推廣。推廣優良品種和重大關鍵技術,開展“百千萬”高產創建活動,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確保糧食產量實現504萬噸,支持設施農業發展,重點抓好240萬畝設施蔬菜種植。三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推進太行山綠化、平原綠化及農田林網建設,完成5座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整治中小河道4條,抓好冶河、綿河灌區水利配套和節水改造,發展節水灌溉面積3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0平方公里,解決農村20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同時,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完善農產品安全檢測體系和動物防疫監測體系建設,保障農畜產品安全。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
(五)加強運行調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一是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按照“促生產、暢流通、增儲備、建機制、保民生”的總體要求,綜合運用多種調節手段管理通脹預期,努力做到注重監測早預警,有效調節控時度,加強監管穩秩序,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有利的價格環境。二是發揮要素調節對結構調整的促進作用。堅持有保有限,完善煤電油氣運保障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鼓勵重點煤電企業簽訂中長期合同,加強成品油、天然氣供需銜接,優先保障骨干企業和重點項目要素供給,對國家限制、淘汰類生產設備,通過實施差別電價以及限供、停供等措施,倒逼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三是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強力推進企業對標行動,引導重點企業從產品研發、生產、營銷、售后服務等各個環節,制定升級目標、趕超路線圖和時間表。引導企業加強管理創新,整合人才、資本和科技要素,挖潛提效,促進企業上臺階。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技術和產品創新,形成更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產品。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安全生產管理。
(六)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發展動力。一是強化重點領域改革。實施工業企業戰略重組,重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穩妥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大力推進集體企業和城中村集體經濟組織改革。加大金融改革力度,拓寬企業上市融資渠道,爭取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合作部落戶石家莊。搞好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政府辦基層醫療服務機構全部實行基本藥物制度。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為民營企業提供優質服務,創造良好環境,促進民營經濟大發展。二是強化招商引資工作。總結“以外引外”經驗,抓好德國應用技術研發基地科技園、德國國際科技工業園、美國工業園等項目推進,建好“以外引外”承接平臺,實現招商引資新突破。組織參加“10·18”石家莊、“3·26”香港、“5·18”廊坊、“9·8”廈門投洽會,力爭簽約項目數量和規模實現突破,并抓好簽約項目履約落實。加強與中科院、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的合作,積極引進高端技術和人才。三是強化對外貿易轉型。加強品牌建設和知識產權保護,開發核心技術,提高出口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加強與非洲、南亞、西亞等國家的經貿合作,培育新興出口市場。引導出口企業用足用好國家政策,有效降低出口成本,擴大出口規模。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優勢企業境外投資辦廠。鼓勵增加重要原材料、先進裝備和關鍵設備進口。
(七)抓好節能減排,促進發展方式轉變。一是抓好結構節能減排。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擴大其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嚴格控制新上“雙高”項目,堅決淘汰鋼鐵、造紙和制革等行業的落后產能。大力推廣節能、節水、節材等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積極應用清潔能源,嚴格控制碳排放強度。二是抓好工程節能減排。實施國家、省重點企業節能減排工程,注重發揮重點企業帶動作用。實施循環經濟示范工程,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實施節能減排技改工程,在冶金、建材、化工等行業推廣節能減排新技術。實施一批市級重大節能減排工程,增強節能減排持續能力。三是抓好管理節能減排。創新節能減排管理模式,提高企業節能減排的效率。強化對280家重點排污企業和列入省“雙三十”目標縣(市)的治理和管理,對110家用能大戶和150家用水大戶進行分類指導,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資源消耗。下達各縣(市)區“十二五”節能減排總量控制目標,嚴格控制能耗排放總量,強化目標責任和行政問責。
(八)加強建設和管理,提升城市發展水平。一是規劃上水平。在高端設計、科學論證、全面完成石家莊城市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公開規劃內容,實行全民監督,嚴肅法定地位,嚴格遵循實施,充分發揮城市規劃在服務經濟、保障民生、塑造特色等方面的剛性作用、引領作用和前置作用。二是建設上水平。加快推進主城區、正定新區建設,優化拓展城市空間。以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和生態園林城為目標,改善環境質量。加快構建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全面提升綜合載體功能。東南外環水系建成開放,滹沱河綜合整治市區段主體完工,完成機場改擴建,抓好鐵路貨運系統、新客站和軌道交通等建設,推進京昆、西柏坡等高速公路建設,加快槐安路東延、中華大街高架路等建設,搞好裕華、鹿華和良村熱電聯產工程建設。三是管理上水平。實施市民素質提升工程,提高城市“軟管理”水平。建立數字城市共享機制,實現城市精細化、數字化聯動管理服務。深入推進“城市管理服務進社區”活動,構筑社區聯動管理服務網絡。加強市政設施維護,重要干支道設施完好率達到100%。加強城市容貌環境綜合整治,提高亮化、綠化水平和環境質量。
(九)健全體制機制,推動城鄉統籌發展。一是抓好規劃建設。統籌各項規劃編制,做到統籌城鄉發展規劃、鎮村體系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和新民居建設規劃“五規合一”。大力推進城鄉規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社會管理“六個一體化”建設,形成城鄉協調互動發展新格局。二是實施典型帶動。抓住我市作為全省統籌城鄉發展試點市的機遇,推進藁城和鹿泉等7縣、生物醫藥和裝備制造等6大基地以及高新區、正定新區、大西柏坡3區域的城鄉一體化建設,推進主城區與組團縣(市)、高新區、正定新區、6大基地的基礎設施同城化建設。三是搞好全面推動。加快推進縣城周邊聚集區建設,加大公共設施和服務投入,初步建立起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城鄉互動發展的良性機制和城鄉一體的政策體系。積極推進集體土地和農村房屋確權登記工作,采取出租、出讓、轉租、轉讓等多種形式進行土地流轉,研究土地利益平衡機制、農民利益平衡機制、農村經濟組織轉型等問題,實現土地規模經營、土地集約利用、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
(十)積極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加快推進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使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就業服務,推動創業帶動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拓展服務消費領域,保障市場供應,引導消費市場,促進市場繁榮。加大廉租住房、公租房建設力度,落實配建措施,不斷擴大實物配租率。抓好示范性老年公寓項目,力爭在市區再建30個社區為老服務站。積極實施校舍安全工程,加強學校基礎建設。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滿足群眾基本醫療衛生需求。探討扶貧工作新途徑,從源頭上解決扶貧問題。做好社會管理創新工作,抓好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好事實事落實,促進社會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