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高新區、正定新區、循環化工園區和綜合保稅區管委會,市政府有關部門:
今年6月份,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冀政辦發〔2016〕19號),請各縣(市)、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一、要切實強化政府主體責任
各縣(市)、區政府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加強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組織領導,大力發展多類型農村產業融合方式,積極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研究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不斷完善多渠道農村產業融合服務,因地制宜探索融合發展模式,積極開展縣、鄉、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研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和推進措施,爭取利用三年時間,建成3個以上市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縣、10個以上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鄉、50個以上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村。
二、要切實強化部門職能作用
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分工合作,積極與省直對口部門溝通對接,按照省工作安排和要求,協調推進我市工作任務落實。市委農工委要抓好全市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統籌推進,對照省任務分工,結合我市實際,創新和完善工作機制,加強工作指導,積極組織各縣(市)、區開展試點示范,及時協調解決問題,切實推動工作開展;會同市財政局研究提出財政專項資金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加大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撬動和引導多方資金進入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融資渠道。市農業、財政、發改、林業、國土、教育、科技、商務、民政、人社、金融、供銷、工信、交通、水務、文化、旅游、扶貧、質監、工商、國稅、地稅等部門要切實履行好牽頭責任和工作配合責任,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對照省任務分工,分頭抓好工作落實,加強業務指導,全力推進全市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開展。
三、要建立融合發展推進機制
各縣(市)、區和市政府有關部門要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加強協調聯動,形成工作合力,積極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研究,提出新思路、拿出新辦法,注重運用多元化方式,推動全市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工作高效開展。要積極培育融合發展典型,加強政策和資金支持,爭取利用三年時間,建成3個以上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項目。要對年度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總結,于當年12月底前將年度工作報告報送市政府。
附件: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
石家莊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6年9月23日
附件
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
冀政辦發〔2016〕19號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93號)精神,加快推進我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經省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基本原則。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探索不同地區、不同產業融合模式;堅持尊重農民意愿,保障農民獲得合理的產業鏈增值收益;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堅持改革創新,激發融合發展活力;堅持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相銜接,引導農村產業集聚發展。
(二)發展目標。到2020年,全省基本建成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形成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產城融合協調、城鄉一體發展的新格局,建成一批類型多樣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縣、示范鄉、示范村。
二、發展多類型農村產業融合方式
(一)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推進產業園區與城鎮化融合發展,加強規劃和市場開發,培育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等專業特色小城鎮。以縣為單位制定政策,編制產業園區建設規劃,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集中。到2020年,引導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等企業全部進入產業園區。(牽頭部門:省發展改革委,配合部門:省農業廳(省農工辦,下同)、省住房城鄉建設廳)
(二)加快農業結構調整。
1調整優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全面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建設現代農業園區,整合各類要素向園區集中,帶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到2020年,糧經飼比調整到55∶39∶6,農產品加工與農林牧漁總產值比調高到2.5∶1;畜牧業、蔬菜、果品三大主導產業占農林牧漁總產值比重提高到77%,農業產業化經營率提高到70%以上。(牽頭部門:省農業廳,配合部門:省林業廳)
2加快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在黑龍港地區推行“糧改飼”種植,在壩上、山區、沙坡地和濱海鹽堿地實行退耕還草,合理布局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場,促進種養結合、循環發展。到2020年“糧改飼”面積達到600萬畝以上,建成種養結合示范市1個、示范縣10個、示范場500個。(牽頭部門:省農業廳,配合部門:省科技廳、省環境保護廳)
3加強海洋牧場建設。改善海洋生態環境,打造特色海洋牧場漁業園區;建立數字化海洋牧場管理體系;推廣上藻下貝、貝藻輪養模式。到2020年,創建3個國家級海洋牧場、新建10處人工魚礁區、建設3萬公頃海洋牧場。(牽頭部門:省農業廳,配合部門:省國土資源廳)
4推進農林復合經營。發展林下產品采集、林下特種養殖、林下特色種植產業;選擇一批有條件的國有林場,建設林下采集、種植、養殖及景觀利用項目示范和技術推廣示范基地。在用地方面,支持發展林下經濟的經營主體,可使用不超過3%(最多15畝)的林地建設生產附屬設施;對農民銷售自產的林下農業產品和林下經濟農民專業合作社向本社成員銷售的農膜、種子、種苗、農藥、農機,免征增值稅。到2020年,全省林下產業年經營面積達到600萬畝,有林地林下開發利用率達到10%以上,年產值達到140億元。(牽頭部門:省林業廳,配合部門:省農業廳、省地稅局、省國稅局)
5加強農業標準體系建設。清理整合地方標準,制定修訂我省現代農業相關標準。做好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推廣,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創建活動,推進綠色產品、有機食品認證、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和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推進蔬菜標準園、畜牧標準化示范場和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建設。到2020年,全省農業標準化覆蓋率達到45%以上,創建國家級、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單位200家以上。(牽頭部門:省農業廳,配合部門:省質監局)
(三)延伸農業產業鏈。
1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鼓勵開展代耕代種代收、大田托管、統防統治、烘干儲藏等市場化和專業化服務。到2020年,打造農機化服務組織4000家、統防統治服務組織5000家、農村土地托管服務組織100家。全省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5.7%,小麥和玉米機收率分別達到98%和80%。(牽頭部門:省農業廳)
2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完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擴大實施區域和品種范圍,初加工用電享受農用電政策。加強農產品產后處理,加大對產地初加工項目建設支持力度,提高糧食等農產品產后初加工比率,實現減損增效。到2020年,新建或改造升級儲藏、保鮮、烘干、分類分級、包裝和運銷等初加工設施裝備5萬個,農產品初加工率達到60%以上。(牽頭部門:省農業廳,配合部門: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
3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和產地營銷體系建設。支持我省農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產品在城市建立直銷體系。到2020年,全省建成國家級產地示范市場1—2個,區域性產地示范市場5-10個,田頭產地示范市場50個,初步建成比較完善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體系。(牽頭部門:省農業廳,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
4保障農村產業融合項目用地指標。在用地指標安排使用中單列一定比例,專門用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產地批發市場等輔助設施建設,保障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健康發展。(牽頭部門:省國土資源廳,配合部門:省農業廳)
(四)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1推進農業與文教旅游休閑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制定出臺河北省鄉村旅游示范區評定標準,創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示范點、星級休閑農業園區,開展最美休閑鄉村和十佳現代休閑農業園區認定工作。到2020年,打造休閑農業園區200家、旅游專業村500個、最美休閑鄉村50個,以環京津地區為重點,推出30條特色農業休閑觀光線路。(牽頭部門:省農業廳,配合部門:省旅游發展委、省文化廳)
2大力推進農耕文化教育進校園。組織中小學生參加農業科普和農事體驗等社會實踐活動。加強督導,力爭農村中小學校每年組織一次以上農業科普或農事體驗活動。(牽頭部門:省教育廳,配合部門:省文化廳)
(五)大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
1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搭建我省農業數據中心云平臺和農產品市場分析預警平臺,開展農產品和農資電子商務試點,完善全省農業視頻指揮系統平臺功能,建設電子監管系統,搭建農業行政管理和農產品質量監管平臺。到2020年,全省基本建成運行規范、管理高效、覆蓋全省142個涉農縣(市、區)的河北省農業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和運行體制機制。(牽頭部門:省農業廳,配合部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
2推進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在環首都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帶、河北省農業科技園區和現代農業示范區發展農田藝術景觀、陽臺農藝等創意農業,在廊坊、保定市等現代休閑農業發展迅速的區域建設現代農業景觀典型,在省會和環京津地區發展工廠化、立體化等高科技的高效農業。到2020年,建設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現代農業的景觀典范2—3個,建設工廠化、立體化等高科技的高效農業樣板2—3個。(牽頭部門:省科技廳,配合部門:省農業廳、省旅游發展委)
(六)引導產業集聚發展。
1制定縣級農村產業發展規劃。各縣(市、區)根據本地實際制定農村產業發展規劃,并與城鄉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銜接。到2020年,各縣(市、區)形成產業空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準確的國土空間發展格局。(牽頭部門:各市、縣(市、區)政府)
2開展農村土地整治。大力開展農村閑置宅基地整理和土地整治,新增的耕地和建設用地,優先用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項目。(牽頭部門:省國土資源廳,配合部門:省農業廳)
3加強項目、政策和資金整合。通過整合形成合力,支持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和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融標準化原料基地、集約化加工基地和體系化物流配送及市場營銷網絡于一體的融合發展先導區。對照國家標準,搞好基地建設,做好申報工作。到2020年,新創建3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牽頭部門:省農業廳)
4完善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實施快遞下鄉工程,培育多元化農村電子商務主體,提升農村電子商務應用水平。到2020年,初步建成農村電子商務市場體系。(牽頭部門:省農業廳、省商務廳,配合部門:省郵政局)
5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扶持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加快培育鄉村手工藝品和農村土特產品品牌,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到2020年,培育國家級區域公用品牌50個,重點推介10個國家級農業品牌、100個省級農業品牌、1000個“三品一標”認證品牌,培育450項省級名優產品。(牽頭部門:省農業廳,配合部門:省質監局、省工商局)
6培育農業科技型企業。依托省級以上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科研院校和“星創天地”,培育農業科技創新應用企業集群。積極對接和歸并整合現有科技農業專項資金,利用股權投資基金,吸引社會和金融資本,加大對農業科技園區企業的支持力度,推動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到2020年,入駐省級以上農業科技園區的農業科技型企業達到1000家。(牽頭部門:省科技廳,配合部門:省教育廳、省農業廳、省工商局)
三、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
(一)強化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基礎作用。
1推進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建設。引導大中專畢業生、新型職業農民、務工經商返鄉人員領辦農民合作社、興辦家庭農場、開展鄉村旅游等經營活動。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制定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指導意見,研究制定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到2020年,全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萬人,基本構建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相互銜接配套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體系。(牽頭部門:省農業廳,配合部門: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2開展農民合作社創新試點。積極爭取國家農民合作社創新試點。引導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杜,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杜、家庭農場優先承擔政府涉農項目。制定我省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的指導意見及土地流向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支持政策。到2020年,形成便于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申報、申請國家涉農項目和資金的政策體系。(牽頭部門:省財政廳、省農業廳,配合部門:有關涉農部門)
(二)支持龍頭企業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引導龍頭企業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電子商務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強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跟蹤服務、動態管理,優先給予項目和資金支持。培育發展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到2020年,年銷售額超10億元的加工型龍頭企業達到100家。(牽頭部門:省農業廳、省林業廳,配合部門:省工商局)
(三)發揮供銷合作社綜合服務優勢。推動供銷合作社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對接,培育大型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拓展供銷合作社經營領域。在張家口等市加快建設大型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在唐山等市加快構建服務城市社區的農產品直采直銷體系;推進冀菜凈菜進京入津工程。到2020年,農產品批發市場總數達到100個以上,實現年交易額300億元以上。(牽頭部門:省供銷社,配合部門:省農業廳、省商務廳)
(四)積極發展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規范行業行為和橋梁紐帶作用,開展行業有關培訓、展覽和推介活動。在質量檢測、信用評估等領域,將適合行業協會承擔的職能移交行業協會。(牽頭部門:省民政廳,配合部門:省農業廳)
(五)鼓勵社會資本投入。研究提出社會資本進入農村服務業的意見,探索社會資本進入農村金融服務、農村信貸擔保體系的途徑,制定社會資本開發農村“四荒”的優惠政策。到2020年,打造一批社會資本開展農業環境治理和修復的示范工程。(牽頭部門:省金融辦、省農業廳,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林業廳、省水利廳、省國土資源廳)
四、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
(一)鼓勵發展股份合作。
1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2017年基本完成土地等農村集體資源性資產確權登記頒證,探索形成以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業利潤分配機制,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形式,切實保障土地經營權入股部分的收益。到2020年,基本完成農村集體資源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牽頭部門:省農業廳,配合部門:省國土資源廳、省林業廳)
2鼓勵支持農村股份合作制經濟發展。鼓勵具備條件的村,結合盤活農村資源發展新型經營主體,改革支農資金、扶貧資金使用方式,積極推進股份合作制經濟組織發展。自2016年起,組織開展試點示范行動,全省每年認定100家省級農村股份合作制示范經濟組織,2020年達到500家。(牽頭部門:省農業廳,配合部門:省有關部門)
(二)強化工商企業社會責任。逐步建立工商企業和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共贏。引導工商企業發揮自身優勢,輻射帶動農戶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管理水平。鼓勵工商企業優先聘用流轉土地的農民,提供技能培訓、就業崗位和社會保險。(牽頭部門: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配合部門:省農業廳、省教育廳)
(三)健全風險防范機制。
1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穩定土地流轉關系,引導各地建立土地流轉、訂單農業等風險保障金制度。引導土地流轉雙方簽訂書面流轉合同,合理約定流轉計價方式,實現租金動態調整。建立健全覆蓋全省的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和運行機制。加大對產糧大縣三大糧食作物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推動開展地方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到2020年,省級農業擔保公司注冊資本金達到30億以上,逐步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牽頭部門:省金融辦,配合部門:省農業廳、河北保監局、省財政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2加強對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的監管和風險防范。以鄉鎮、縣(市、區)為主建立分級備案制度。規范工商資本租賃農地行為,建立健全糾紛調解仲裁體系,保護雙方合法權益。開展土地承包仲裁培訓,提高仲裁員素質。到2020年,在各縣(市、區)建立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確保土地承包經營糾紛及時受理并依法裁決。(牽頭部門:省農業廳,配合部門:各縣(市、區)政府、省工商局)
3推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契約意識,鼓勵制定適合農村特點的信用評級方法體系。積極推進農戶信用評價和信用培育;組織推動涉農金融機構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活動;引導涉農金融機構對信用農戶實行優惠信貸政策。做好對農村經濟主體的信用增進和誠信教育,增強其信用意識,改善農村信用環境和融資環境。(牽頭部門:人行石家莊中心支行,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各市政府)
五、完善多渠道農村產業融合服務
(一)搭建公共服務平臺。
1加快完善農業服務平臺。建設我省農村創業孵化平臺和創業服務平臺,制定優惠政策支持農業小微企業、創新企業利用孵化平臺和創業服務平臺創業。推動科研機構、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參與農村產業融合。采取政府購買、資助、獎勵等形式,引導科研機構、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提供公共服務。到2020年,按市場規模建立適當數量農業創業孵化平臺,形成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創業服務支撐體系。(牽頭部門:省發展改革委,配合部門: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2加快完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加快推進農村產權交易機構建設,搭建流轉交易品種齊全、組織架構清晰、管理制度規范、技術信息聯動、交易風險可控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擴大試點示范規模,形成較為成熟的組建方式、運行機制和管理辦法,為農村資產資本化、農村資源市場化、農民增收多元化提供優質服務和制度保障。(牽頭部門:省農業廳,配合部門:省國土資源廳、省供銷社、省林業廳、省水利廳)
(二)創新農村金融服務。
1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優化縣域金融機構網點布局,推動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到2020年,實現鄉鄉有機構、村村有服務,鄉鎮一級基本實現銀行物理網點和保險服務全覆蓋,提高小微企業和農戶申貸獲得率,不斷提高農業保險參保農戶覆蓋率,增加農村證券期貨服務覆蓋面。(牽頭部門:省金融辦,配合部門:人行石家莊中心支行、河北銀監局、河北保監局、河北證監局)
2推進“主辦行”制度。在全省縣域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辦行”制度,鼓勵金融機構結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需求,創新金融產品,提供差別化、精細化的金融服務,支持現代農業園區、休閑旅游農業等新業態的發展,扎實做好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工作。(牽頭部門:人行石家莊中心支行、省農業廳,配合部門:河北銀監局)
3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在玉田縣、邱縣、張北縣、平鄉縣、威縣、饒陽縣穩妥有序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按照有關政策要求積極參與試點工作,推動試點縣政府完善基礎設施和各項制度,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積極穩妥開展業務,有序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工作。(牽頭部門:省金融辦,配合部門:省農業廳、人行石家莊中心支行)
4推進供銷合作社、農民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試點。按照“成員自辦、封閉運行、民主管理、自負盈虧、政府監管”的原則,選擇條件成熟的供銷合作社、農民合作社開展成員內部信用合作試點,著力推動農村金融改革創新。研究制定監督管理辦法,穩妥發展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牽頭部門:省金融辦,配合部門:省農業廳、省財政廳、省工商局、人行石家莊中心支行、省供銷社)
5推進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試點。加快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建設,為農業尤其是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的新型經營主體提供信貸擔保服務。研究建立農業信貸擔保經營風險補助機制、風險救助制度及農業信貸擔保機構和合作銀行的風險分擔機制、利益分享機制,規范擔保機構運營。到2020年,初步建成覆蓋全省的農業信貸擔保網絡。(牽頭部門:省財政廳,配合部門:省農業廳、省金融辦、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6推進農業融資租賃服務。引導融資租賃企業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業大型機械、生產加工設備、冷藏設備設施等融資租賃服務。加快簡政放權,拓寬融資渠道,支持金融租賃企業和融資租賃企業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支持力度。到2020年,金融租賃和融資租賃業服務現代農業的業務規模不斷擴大,與農村產業的融合更加緊密,服務作用更加明顯。(牽頭部門:省金融辦,配合部門:省商務廳、河北銀監局)
7加強財政對涉農企業多種方式獎補。對企業在境內外主板或創業板、“新三板”、石家莊股權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的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省財政以購買金融服務方式,支持石家莊股權交易所為省內中小微企業提供掛牌、股權托管和業務培訓;通過后獎勵方式,對成功實現資產證券化的企業及實現信貸資產證券化的金融機構給予獎勵。(牽頭部門:省財政廳,配合部門:人行石家莊中心支行、省金融辦、河北證監局)
8推進涉農企業多元化融資。在全省范圍內推行“政府+銀行+保險”融資模式;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業務品種,對購買農業保險的企業(農戶)給予信貸支持。省級設立補償資金,推廣“政銀保”融資模式;鼓勵各市、縣(市、區)創新適合本地特點的“政銀保”模式。到2020年,有效緩解小微企業和農業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問題。(牽頭部門:省金融辦、省財政廳,配合部門:人行石家莊中心支行、河北銀監局、河北保監局)
(三)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
1加快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有計劃地支持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內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的初中畢業生到省內外經濟較發達地區接受職業教育;按規定落實面向農民、農村轉移勞動力等接受職業培訓的補貼政策。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牽頭部門:省教育廳,配合部門: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農業廳)
2實施返鄉創業三年行動計劃。到2017年,基本實現農民工主要輸出地縣級基礎服務設施全覆蓋;以輸出地市、縣(市、區)為主,依托現有各類園區、閑置土地、廠房、校舍等整合發展一批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到2020年,創建20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縣域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和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點,建立完善的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牽頭部門:省發展改革委,配合部門: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科技廳)
3推動我省科技特派員制度建設。搭建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基地和服務平臺,建立健全農業科技人員到農村合作社、農業企業任職兼職,落實知識產權入股、參與分紅等激勵制度,培養一批領軍型農業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到2020年,農業科研人員、科技特派員領辦創辦農業科技企業、開展農業科技服務達到5000人次以上,積極開發農產品加工貯藏、分級包裝等新技術和轉化農業科技新技術新成果1000項以上。(牽頭部門:省科技廳,配合部門: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農業廳)
(四)改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條件。
1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河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建設任務,強化市、縣(市、區)政府責任,加大地方財政投入力度,建立工程良性運行管理機制。到2020年,建設高標準農田2258萬畝。(牽頭部門:省發展改革委,配合部門:省農業廳、省水利廳、省國土資源廳、省財政廳)
2大力改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實施縣、鄉主干道提級改造和“村村通”公路工程。加強農村水電生產企業安全監管,對全省老舊水電站進行增效擴容改造,消除安全隱患。到2020年,實現農村居民飲水安全,農村水電站安全生產標準化全部達標,實現縣到鄉、相鄰鄉便捷連通,所有行政村都有一條暢通的出口路,縣鄉道安全隱患治理率基本達到100%。(牽頭部門:省發展改革委,配合部門: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財政廳)
3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村莊綠化專項行動,開展水土流失治理,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強化規劃引領作用,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到2020年,全省新增村莊綠化面積14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10000平方公里。(牽頭部門:省農業廳,配合部門:省林業廳、省財政廳、省水利廳、省國土資源廳)
(五)支持貧因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1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支持貧困地區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農村服務業,實施符合當地條件和市場需求的農村產業融合項目,相關扶持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到2020年,310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牽頭部門:省扶貧辦,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商務廳、省旅游發展委)
2推進京津冀對口幫扶。推進京津所屬區縣對口幫扶我省貧困縣工作,推動京津企業對口幫扶我省貧困村,實施社會組織扶貧工程及公民個人扶貧活動。(牽頭部門:省扶貧辦,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商務廳、省旅游發展委)
六、健全農村產業融合推進機制
(一)加大財稅支持力度。落實小微企業稅收扶持政策,積極支持“互聯網+現代農業”等新型業態和商業模式發展。落實好農產品初加工所得稅優惠政策。提升納稅服務水平,加強政策落實情況督導。到2020年,實現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型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實際受惠面達100%。(牽頭部門:省財政廳,配合部門:省地稅局、省國稅局)
(二)開展試點示范。按照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方案,結合我省實際,積極培育農業內部融合型、產業鏈延伸型、功能拓展型、新技術滲透型、多業態復合型和產城融合型六類試點示范縣,抓好農村產業融合試點示范縣、鄉、村的篩選、申報工作,爭取國家政策支持。積極爭取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專項建設基金對我省的支持,統籌安排財政涉農資金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傾斜。到2020年,每個市建成2個以上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項目,建成一批國家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縣。(牽頭部門:省發展改革委,配合部門:省財政廳、省農業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土資源廳、省商務廳、省旅游發展委)
(三)落實地方責任。各市(含定州、辛集市)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要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加強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探索融合發展模式;要制定優惠政策,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縣級政府要強化主體責任,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和工作措施,以園區建設為載體,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產業融合集聚。(牽頭部門:各市、縣(市、區)政府)
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6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