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1947年11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石門的勝利,石家莊回到人民的手中,掀開了城市發展的新一頁。但是,此時的石家莊,卻是一片狼藉。首先是社情復雜。國民黨軍事力量被人民解放軍消滅了,但各類黨、政、警、特人員卻留在了市里,僅各類特務人員就有1439人,加上國民黨員、三青團員、周圍各縣逃亡地主和還鄉團等,共有1.4萬人左右。此外,還有反運會道門組織百余個。娼妓、販毒、賭博三大公害,毒化著社會風氣。其次是石家莊經濟已到了崩潰的境地,工廠停工,商店關門,工人失業,市面上貨物短缺,物價飛漲。再次是市政設施破壞殆盡。
在中共中央和華北人民政府領導下,中共石家莊市委和市人民政府,依靠工人階級,團結廣大市民群眾,加強城市管理,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和發展城市經濟。經過短短兩年時間,到1949年底,全市的經濟恢復工作取得了決定性勝利,27家工業企業全部開工生產,群眾主要生活品供應充足,物價穩定,社會安定。為全國解放后石家莊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在1950年-1952年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恢復和發展了電力、煤炭基礎工業,新建了一批輕紡、食品等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工業企業,1952年工農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了2.22倍,建成區面積達到22.5平方公里,市區人口達17萬人。
第一節 全面接管 興利除弊
解放初,中共晉察冀中央局、石家莊市委和市政府,在砸碎國民黨統治機器,建立人民政權的同時,對關系國計民生的企業部門和行業,進行接管、改造、利用,興利除弊,安定社會,讓石家莊盡快從戰爭廢墟中掙脫出來。
一、接管
接管工作,是嚴格按照黨的城市政策,有領導、有組織、有計劃進行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晉察冀中央局就在阜平縣舉辦兩個公安干部訓練班,共訓練100多名公安干警,隨軍進入市區,接管了國民黨警察總局,并派大批干警到各區籌建公安分局和派出所。1月17日成立了敵偽物資管理委員會,下設鐵路、工業、財經、銀行、軍械、電訊、文化、交通、運輸、衛生等組。后來因工作需要,又增設了輯私組。與此同時,原《晉察冀日報》社和《冀晉日報》社的一批工作人員接管了由國民黨創辦的《石門日報》、《前鋒報》、《新生報》、《建國報》和《黑白畫報》的人員和設備,創辦了由市委領導的《新石門日報》。接管了國民黨時期的民教館和廣播電臺,創辦了新民教館,并設立了石家莊新華廣播電臺。接收了舊劇團、書場等文藝團體和中小學校,由晉察冀軍區后勤衛生部抽調醫務人員接收了國民黨軍的醫院和地方醫院。接收敵偽資產比較復雜,為此,敵偽物資管理委員會多次同市政府、市警備司令部聯合發出布告,宣布只接管沒收那些國民黨各級政府經營的企業和國民黨大官僚所經營的企業,不沒收一般國民黨員和小官僚經營的工商業。地主資本家經營的工商業更不在接管沒收之列。對混淆了企業性質,錯收錯接和侵犯民族工商業的行為,立即糾正。將原屬于國民黨官僚資本階級所有的平漢鐵路、正太鐵路、石德鐵路、鐵路大廠、煉焦廠、鐵工廠、修械所、汽車修理廠、水工廠、織布廠、面粉廠、醬油廠、榨油廠、自來水公司、電燈公司及其發電廠、電話局、中國銀行、中央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等企業,收歸國家所有,成為國營企業。一些地下黨員和老工人積極行動,一些廠礦、學校成立了工人糾察隊、工廠管理委員會、工會、移交委員會、復業籌備會等組織,結合復工、復業,進行接收工作。接管后,企事業單位的廣大群眾響應黨的號召,在敵機轟炸下,復工生產、搶修設備機器,使郵政于11月15日通郵,電話于11月22日通話,電燈于12月20日通電,自來水于1948年1月5日送水。鐵路和鐵路大廠、汽車修理廠、棉織廠、鐵工廠、制冰廠、面粉廠等廠于1947年12月底陸續恢復生產,復工職工數達3800余人,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職工總人數的40%以上。
二、治理"三大公害"取締反動會道門
對舊石門的"三大公害"--妓院、煙館、賭場也及時進行了治理。1948年1月,市政府發出政社字第一號布告,明令解散妓院,全市一切明妓暗娼停止營業,進行登記,焚毀妓女的賣身契約,嚴禁賣淫制度的存在。為了使受毒害的婦女獲得新生,人民政府出專款,將70多名妓女集中在教養院進行管教。一方面安排她們到醫院檢查身體,治療疾病;一方面組織她們學習文化和勞動技能。經過幾個月的集中教養,在提高覺悟的基礎上,使她們得到了妥善地安置,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在改造妓女的同時,也對民憤極大的妓院老板由人民法院依法懲處。
為了禁毒,1949年6月,石家莊公安局頒發了《石家莊特種戶口管理暫行辦法》,將販毒、吸毒人員列入社會特種戶口管理。同年7月28日市政府發出布告,公布了厲行禁煙、禁毒暫行辦法,廣泛發動群眾,召開各種類型的毒品害人訴苦會。摧毀了販賣毒品的"窩子",依法處理了嚴重販毒者。禁毒初見成效,為1952年徹底根絕煙毒打下了基礎。
為了禁賭,人民政府發布了一系列通告、法令。1948年2月9日,市公安局發布公安第五號通告,規定:黨政機關、團體人員及市民嚴禁賭博,違者依法懲處。1949年6月,市公安局把賭徒納入特種戶口管理范圍。1949年7月華北人民政府發出《關于禁止賭博的指示》,石家莊嚴格執行,把禁賭作為一項經常性的工作,一經發現,立即取締,賭金沒收上交,賭具集中銷毀。對一般賭徒,通過批評教育,提高覺悟,使他們改掉了賭博的惡習;對于賭頭、賭棍則給以法律制裁。僅據1949年不完全統計,破獲賭博案件651起,處理賭犯2200多人,沒收上繳賭資1121400元(舊幣)。
1949年春,市政府還根據華北人民政府關于取締道會門的命令,通告取消了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反動會道門大刀會、紅槍會、一貫道、黃香道、先天道、后天道、大仙道、師父道、九宮道、迷迷道、一心道、皈一道、真中道、金丹道、呂祖道、如意道、黃經道等封建迷信組織,停止它們的一切活動。在取締過程,注重對一般道徒的宣傳教育工作,登記時對首要分子和一般道徒加以區別,對反動分子堅決鎮壓。最后登記了27種會道門,首要分子74人,平息了少數會道門的反革命活動,維護了社會治安。
三、刻不容緩救饑民
解放之初,大批失業者和一部分市民家無隔夜糧。救濟饑民成了刻不容緩的大事。市政府從外地調運了大批糧食,給饑民發放。大興紗廠、煉焦廠、鐵路工廠……一切有失業工人的地方,政府都派人把糧食送到工人手中,直到工廠開工,失業工人復工。就連藝人們也都領到了救命糧。據不完全統計,從解放之初到1949年3月底,一年多的時間,共發放救濟糧20多萬斤,人們券20多萬元。1949年,全市一切脫產人員又開展了3個月的節約運動,從伙食中節米每月一萬斤,用以救濟貧苦烈軍屬、失業工人、貧苦市民和災民。對于因國民黨飛機轟炸而受損失的市民,市政府也都給予適當安置,發給救濟糧,送醫院搶救治傷。政府的救助穩定了人心,安定了社會秩序,許多人雙手捧著金黃色的救命小米,熱淚盈眶,情不自禁高呼"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朱總司令萬歲!"
第二節 恢復生產 發展經濟
剛解放的石家莊,不僅政治情況復雜,而且百廢待舉。盡快讓石家莊活起來,由靠救濟生存的消費城市,變為生產城市,中心任務是恢復和發展生產。為此,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執行"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正確方針,依靠工人階級和廣大市民群眾,戰勝了重重困難,在短短的幾個月的時間里,就讓石家莊的工廠煙囪冒了煙,市面商店開了業,國營、合作、私營"三駕馬車"鬧石門,使百業凋敝的石家莊活起來。
一、公營經濟大發展
在保護、扶持私營工商業發展的同時,人民政府把國營、公營企業作為城市經濟建設的基礎和領導力量,下大力氣,狠抓恢復和發展。石家莊的國營、公營工商業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沒收的官僚資本和敵偽的工商企業,主要有鐵路大廠、電廠、電話廠、煉焦廠等;二是從根據地遷來的企業,主要有面粉廠、制藥廠、軋油廠、煙廠等;三是新建企業,工業企業有:裕華鐵工廠、華北交通工廠的機器制造、裕民玻璃廠、裕民造紙廠等。商業企業,1948年初到年底相繼建立了國營糧食公司、花紗布公司、煤炭公司、百貨公司等。
按當時的習慣分類,歸屬晉察冀邊區(華北政府)的工商業為國營企業,歸屬石家莊市的為公營企業。1948年1月,國營、公營工商業的分布情況如下表:
石家莊市國營公營工業企業統計表 1948.1
歸 屬 工 廠 名 稱 從 業 人 員 資 本 (億)
晉察冀邊區 大興紗廠 970 5000
晉察冀中央局 振華鐵工廠 10
晉察冀中央局 振華興廠 25
晉察冀中央局 振華制棉工廠 16
晉察冀中央局 振華工廠門市部 5
晉察冀中央局 振華制冰廠 22
晉察冀中央局 振華酒精廠 11
晉察冀軍區華北實業公司 華北聯合工廠 50 2
華北鐵工廠 40 3
晉察冀邊區工業局 煉焦廠 300 70
晉察冀邊區工業局 樸堅工廠 7 0.2
石家莊市政府 裕民實業公司 200
石家莊市政府 裕民制粉一廠 38
石家莊市政府 裕民制粉二廠 55
石家莊市政府 育德鐵工廠 46
石家莊市政府 裕民制冰廠 18
石家莊市政府 新華織布廠 402
石家莊市政府 裕豐電磨 42
石家莊市政府 石家莊制油廠 18
石家莊市政府 第一醬油廠 14
石家莊市政府 石家莊公營制面廠 28 1
石家莊市政府 公營露酒廠 42 4
石家莊市政府 第一酒廠 67 1
石家莊市政府 第二酒廠 26 1
石家莊市政府 第三酒廠 27 1
石家莊市政府 第四酒廠 28 1
石家莊市政府 第五酒廠 20 1
石家莊市政府 解放鐵工廠 35 0.1
石家莊市政府 華北皮革廠 19 3
石家莊市政府 北方印刷局 5 0.05
合 計 30 2035 951.6
石家莊市國營、公營商店統計
歸 屬 名 稱 從 業 人 員 資 本 (億)
晉察冀軍區 影片營業部 10 0.2
冀中區 冀中實業公司分銷處 0.6
石家莊市政府 石家莊日報社 136 10
石家莊市政府 晉察冀日報材料廠 17 0.5
石家莊市政府 晉察冀新華書店 12 2
石家莊市政府 華北新華書店 8
石家莊市政府 興業印刷局 12 1
石家莊市政府 石家莊貿易公司 70
石家莊市政府 市民油鹽店 14
石家莊市政府 民眾糧店 32
石家莊市政府 大眾商店
石家莊市政府 晉中煤鐵公司 33
石家莊市政府 建業五金電料行
石家莊市政府 華茂商行
石家莊市政府 裕華隆染廠 6
石家莊市政府 興華裕電磨 6
石家莊市政府 裕豐×× 7
石家莊市政府 永昌號(布紗) 3 10
石家莊市政府 四號旅館 4 0.03
石家莊市政府 正大煤鐵公司 23 1000
石家莊市政府 石大花店 8
石家莊市政府 信托商行 24 300
石家莊市政府 永安旅館 6
石家莊市政府 建華二廠門市部 4 0.5
合 計 24 359 494.73
為了探索管理城市工廠的經驗,加強工廠黨的工作及職工工作,1948年9月1日,市委成立了"工廠工作委員會",并派出工作組深入到各國營、公營企業,依靠工人群眾改進生產管理、技術管理和財務成本管理,促進了國、公營企業的發展。
僅僅一年時間就使昔日的廢墟上,機器轟鳴,呈現一派繁榮的景象。據1949年2月全市工商大調查統計,1948年底,國營、公營工業機器生產13大類46家,從業人員9087名,資本總額18億多元,手工業生產8大類27家,從業人員394人,資本總額0.16億元。商業企業16行42家,從業人員1422人,資本總額2.9億元。國營、公營工商業資本總額占公營、私營、合作經濟總資本額的65.56%。國、公營企業雖然戶數少,但掌握了鐵路、電力、輕紡、機器制造等關系國計民生的基本工業,占據了糧、棉、油、鐵、煤、布等主要生活資料市場,成了全市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全年公營企業發電量1011.314千瓦,自來水24.12萬噸,制造車床156臺,奧油612噸,碳酸200噸,早酚400噸,肥皂655箱,紙煙35759條,酒及醬62萬斤,糧食加工2577萬斤。運輸力,發展公共汽車54輛,膠輪大車533輛,鐵輪大車2233輛,總裝載量349.47萬斤。全年工商業贏純利25663萬元(舊幣)。
二、合作經濟初露頭角
在發展公營經濟的同時,市政府還努力發展城市合作經濟,以解決城市就業,穩定物價,活躍市場。當時,市內貨物奇缺,價格昂貴,如蔬菜,市郊一斤128元,市內一斤上千元。市政府工商局工作人員在組織小商聯合會時,萌發了將失業的商販臨時組織起來,到郊外購運蔬菜進市的想法,既豐富了市場,又解決了就業,一舉兩得。于是,由小商聯合會出面,1947年11月25日起,組織人數少則四五人,多達六七十人的合作社,販購蔬菜進市銷售。入社自愿,資金集股。開始營利甚豐,吸引了更多的人,到12月5日,僅僅10天,橋西組織起了工商小組135個、合作社18個,社員3694人,股金78萬元。橋東排子車工會和洋車工會也組建了合作社。市貿易公司也以賒貸方式組織了16個工人消費合作社。于是市場價格下浮,白菜每斤由1000元降到400元,大蔥每斤由1600元降到600元,豬肉每斤由1萬元降到了0.5萬元,花生油每斤由8000元降到2000元。市場穩定,失業者有了生路,社會安定下來。12月5日以后,各區、街政府領導、協助各街道組織合作社,到1948年1月底,全市辦起各種形式的合作社182個,有社員23429人,主要以行政區劃為基礎組織起來的,而按行業組織起來的合作社有26個。共運進市內蔬菜247萬斤,糧食76萬斤,肉、油42萬斤,干鮮果品37萬斤,煤18萬斤,卷煙4022條,煙絲2506斤。市場貨源充足,價格繼續下落。白菜每斤降至280元、蔥400元,豬肉4500元,羊肉5050元,粉條2000元,市內外價格接近平衡。到1月底,全市合作社共營利2.9億元,平均每天可供1.5萬人生活費用開支。
合作社的興起,不僅滿足了市場需求,而且使大批窮苦市民絕處逢生。同時也萌發了新的生產關系。自愿結社,入股分紅,民主管理,照顧特困戶。
1948年2月,市區撤掉各處關卡,物質交流暢通,以運銷為主的合作社面臨生存問題。市政府及時做出了將合作社納入全市經濟發展計劃,引導轉產,生產、經銷結合,改組為群眾自愿結合,以行業為主的勞動集體經濟組織的決策,發出了《關于發展合作社的指示》和《關于合作社的指示》,就合作社的性質,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經營范圍、優惠政策、組織領導等做出了5條具體規定。市工商局增設了合作科,專司合作社的審查、發證、管理工作,各區政府專設了工商助理員,各街政府增設了生產委員,負責合作社各項工作。對合作社進行了整頓、轉產等工作。各合作社瞄準市場,確定經營方向,有18個合作社轉為棉織業生產社,民生市場合作社轉成卷煙廠。到3月底,轉為生產社的56個,供銷社69個。調整轉產后的合作社,形式多樣,更加規范,而且由初級販運營銷發展到較為高級的生產、營銷企業。隨著市場不斷變化,合作社不斷變更,終于出現了鞏固的,具有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到1949年3月,真正鞏固的具有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31個,其中手工業合作社23個,供銷合作社7個。
三、保護私營工商業
石家莊近代工業基礎薄弱,支撐市面的主要是中小工商業,解放時,全市商業2千余戶。工業以手工生產為主,如全市33戶鐵工廠,僅有鉆床11臺、電焊機2臺、柴油機1臺、10馬力發電機1臺、砂輪一臺、電磨一臺、氣泵一部。生產力水平低下,勞動生產率不高,從業人員少。而且解放初期的一段時間,由于大多數工商業者對人民政府的政策不了解,再加上"左"的干擾,亂抓亂斗亂抄,國民黨飛機狂轟濫炸,致使工商業者怕炸、怕搶、怕捕、怕并,出現了大吃大喝、化大為小、支應門面,甚至轉移資財的混亂局面。2270戶商號,開門893戶,而繁華地段的南大街的商號幾乎全都關門停產。
市政府一方面多次發布安民告示,宣傳政府保護和發展工商業的政策,嚴禁侵犯工商業者的合法財產和經營權,號召開門復業,并采取措施,禁止亂抓、亂抄、進市爭購物資,將查封的17戶商號啟封復業,將進市抓人的農民動員離市。另一方面,調整稅收,減輕私營工商業稅賦,發放貸款。據1948年統計,人民銀行對私營工商業放貸9972萬元,私人銀號放貸13405萬元,合計2.3億元。
在采取各種措施的同時,市政府又召開座談會,和工商業者共商發展大計,這是相互溝通、消除隔閡、解決實際問題的好形式。據檔案記載,從解放初至1948年上半年,共召開了22次,既有工商業者代表座談會,又有行業座談會,既和工商大戶座談,又和店員、學徒座談。政府宣布政策、方針和對具體問題的解決處理辦法,釋疑解難;工商業者提問題,談想法,雙向交流。到1948年3月份,大部分工商戶逐步消除了不安情緒,復工復業,一些出走敵占區的工商戶也紛紛返回,1948年2月份返回3戶,3月份返回15戶,4月份返回36戶、5、6月份返回21戶。到6月份,工商業已呈現發展趨勢。
私營工商業變化對照表
日期項目 1948年1月 1948年6月
戶 數 人 數 資 本 戶 數 人 數 資 本
商業 1956 6093 174.67億元 2441 7941 165.04億元
工業 814 2762 45.55億元 1438 5297 84.89億元
小商 8467 3918 10.66億元 4052 5679 15.63億元
小手工業 40 65 0.2億元 150 205 0.56億元
合計 5677 12838 231.08億元 8081 19122 266.12億元
從上表可以看出,6月份工商戶增加了70%,人數增加67%,資本增加了8.6%。
平、津解放后,工商業中心北移,石家莊的工商業受到沖擊。為適應市場變化,市政府實行"經濟改組",調整工業生產品種結構,確定工業生產以綿織、鐵工業、煤炭、榨油為主,到1949年六七月,生產便恢復正常。為了發展商業流通、活躍市場,在1948年建立的14個集市的基礎上,1949年又建了糧食、棉花交易所,統一了度量衡,為私營工商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公營、合作和私營三種經濟成分,1949年粗略統計,私營工商戶占48.5%,從業人數占51%,商品額占30%左右。
在對私營工商業保護和發展的同時,也采取了相應的改造和限制措施,主要形式是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和舊管理制度的改造。
由于1948年至1949年還處在恢復生產階段,對私營工商業的改造工作只是初步的。個別的重點行業,如棉織、鐵工、榨油、彈軋等行業,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幫助供銷、國家訂貨、獎勵技術進步與提高質量、增加產量等,促進生產的恢復與發展。在國家訂貨方面,據石家莊市委1948年《關于石家莊一年來工商業恢復與發展問題(初稿)》中記載,最早是在鐵業和棉織業進行,如1948年1-3月份,國家供給私人工業的鐵11.17萬斤,鋁板100張。收購生鐵水車119架,鍋14484口。向棉紡織手工業訂購11400匹布。12月份,在一定利潤下,又定立1775匹的織布合同。到1949年下半年,國營花紗布公司與大部分私營棉紡廠簽訂訂貨合同,供應其原料吸收其產品,幫助私方解決了資金周轉和銷貨難的問題。到1950年1月,棉紡業訂貨者占全部生產廠家的76%。棉紡最大企業大興紗廠發還私人后,花紗布公司采取了以綿換布的方式,既幫助其解決了資金周轉和銷貨難的困難,又引導其按照有利于國計民生的方向發展。鐵工行業,到1949年基本上實現了由國家供給私人工業生鐵、鋁板,然后由水利推進社大量訂購水車,使生熟鐵業都獲得發展。到1949年10月份,由于國家大量訂購水車和棉布,極大地刺激了各種主要產品的大量增加,10月份與9月份相比較,生鐵水車增加了3倍,熟鐵水車增加了1.5倍,鐵鍋增加了63%,布匹增加96%。
在供銷方面,政府一方面幫助建立了鐵工、工藝、制革、毛巾四個產銷聯營組織,另一方面,于1949年9月,組織國營、公營企業及國家銀行、合作社、對糧、油、鹽、棉、煤、鐵等關系國計民生的主要生產、生活資料,實行統購包銷和代購代銷,使私人資本受到限制。市政府還領導成立了以國營、公營為龍頭的"行業委員會",集中力量,統一管理,把私營企業完全置于國營經濟的領導之下。到1949年底,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等改造形式在各行業普遍推開。
從1948年8月開始,又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了對私營工商業舊有制度的改造工作。1949年3月,首屆石家莊職工代表大會通過關于《石家莊市私營工廠商店職工工資福利勞動保護戰時暫行辦法》。《戰時暫行辦法》在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總原則下,從工人政治權利、工時、工資、福利、勞動保護、文化教育等方面作了規定。隨后,各行業依據《戰時暫行辦法》結合行業的具體情況,制定了貫徹的辦法,限制了私營企業業主對工人的剝削和壓迫,改善了勞資關系,為以后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奠定了基礎。
四、戰備和增產補損運動
石家莊解放后,國民黨蔣介石集團不斷派飛機轟炸,派地面部隊偷襲,妄圖把這個新生的人民城市扼殺。從1947年11月12日開始,蔣機就飛臨石家莊上空,狂轟濫炸,目標主要是電廠、大興紗廠、焦化廠、鐵路大廠、鐵路以及居民區,造成了人民生命財產的嚴重損失。以大興紗廠為例,從11月12日開始,國民黨的飛機,對大興紗廠狂轟濫炸一周。以11月13、14、15、16日四天為最厲害,共投彈175枚之多,炸毀廠房、倉庫、辦公室等房屋建筑452間,116331平方米,炸毀細紗機3000錠,絡經機200綻,絡緯機300綻,變壓器5座,其他機器設備50余臺。炸后起火燒毀棉紗12000件(每件400磅)、棉花2307包(每包160斤)、棉毯41.5包(每包100條)、毛巾7包(每包100條),和足夠11000綻、300臺布機使用至少三年至多十余年的各種機物料,另外,還損失了二億多元的法幣現金。
接著,蔣機不定期隨時實施轟炸。以1947年1月15日為例,敵機轟炸后,復興路東口路北路南、廠子巷、吉祥胡同、聲遠里、普安胡同、三條胡同等居民聚居區變成一片廢墟。躲進地洞的四五十人,因洞口炸塌,全部悶死。二區七街、學堂街一帶,炸毀房屋50多間,居民羅小皂一家5口全部遇難。大同街炸毀房屋七八十間。工商業繁華區炸毀商店、作坊、攤點房屋370間,受損工商戶315戶,死傷37人,損失物品折合款額205850余萬元(舊幣)。再如1948年8月22日和9月中旬,蔣機兩度轟炸,造成更為嚴重的損失。8月22日三度有18架蔣機轟炸居民區,死亡67人,毀房100余間。9月中旬,一連五天狂轟濫炸,13日更為肆虐,從下午2點半至4點半,兩個小時內21架敵機分三路投下炸彈70余枚,其中1000磅的重型炸彈10余枚。公安局干警13人遇難。新華路鐵路分局被炸死職工7人。新開街警備司令部死難工友4人。還有一些單位和居民區被炸死職工和居民30人,傷25人,炸毀房屋200余間。14日,又有17架敵機集中轟炸了郊區南新城、大郭村及肖家營等處,駐南新城的"軍大"犧牲21人,傷22人,村民被炸死78人,傷95人。軍校駐房全毀,民房僅大郭村一村即毀2320余間,損失糧食540石。正如10月6日石家莊市各界聯合追悼歷遭美制蔣機轟炸犧牲的烈士和死難同胞大會上的祭文寫的:"美蔣匪幫,殘暴不勝,鐵梟肆虐,閭里盡掠,機槍掃射,炸彈砰轟,商號工廠,屋夏四傾,嬰兒婦女,尸體縱橫,瓦礫遍地,一片血腥……"
為了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在我沒有控制權的情況下,使人民群眾的損失特別是人員傷亡減低到最低限度,市政府做了大量的防空、救護、救濟工作。1948年2月成立了防空委員會,組建了防空總隊,各區、街也組建了相應的防空救護隊,動員機關、群眾挖掘防空壕溝,做好防護準備。敵機來襲時,及時報警,組織群眾疏散、隱蔽。在每次敵機轟炸中,防空總隊和各區街防護小隊都能及時到位,維持防空秩序和實行警戒,挖掘被掩埋的市民,及時送醫院搶救。對受災市民,適當安置,并發給救濟糧,死都給以棺木。
由于政府采取了積極的防空措施,雖然屢有損失,但市面平穩,民心安定。各工廠紛紛冒著敵機繼續轟炸的危險,不顧嚴寒地凍,積極參加修復生產工作。大興紗廠從1947年11月中旬,到1948年元月中旬,僅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紗場廠房的修復就基本完成。元月18日開動了第一臺細紗機,從二月份開始正式投入生產,到五月份開出了6300綻。5-8月三個月中,又修復了1000綻。
在飛機轟炸的同時,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又兩次派遣地面部隊奔襲石家莊。1948年5月,策劃了閻錫山、傅作義合襲石家莊,結果閻錫山部一師在盂縣被殲,傅作義部懼殲未動。10月下旬,蔣介石親赴北平,又一次策劃了奔襲石家莊的軍事行動。動用了主力第九十四軍、新編騎兵第四師等為先頭部隊,配屬500輛汽車,裝裁大量炸藥,其后還有第三十五軍、十六軍、九十二軍的三個師為后續部隊由涿縣等地經保定南下。
為粉碎敵人偷襲的陰謀,毛澤東主席在一周之內為新華社連寫了三篇消息和評論,揭露了敵人的偷襲陰謀。中共中央軍委幾次召開軍事會議,討論軍事計劃。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部署,華北軍民在保石路沿線的望都、唐河、沙河、滹沱河筑起四條防線抗擊敵軍。石家莊市也緊急動員,全市投入緊急戰備工作中。各單位紛紛組織自衛隊護廠、護校、護店,僅內市區就組織了4500多人的治安防衛隊,配合政府維護社會秩序。為了避免損失,市委將各國、公營廠礦的機械設備、物資檔案、技術人員和大多數中等學校的學生疏散轉移到獲鹿、贊皇山區和衡水附近的鐵路沿線農村。據大興紗廠、煉焦廠、鐵路大廠、電燈公司、電話局、裕民實業公司等6個單位統計,共運走機器物資1894噸。鐵路員工高度緊張地工作,一周內的運量達1.1萬噸,并突破了日運量3000噸的記錄。
偷襲以失敗告終。11月初戰備結束。為了把損失彌補回來,全市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增產補損"運動。首先由鐵路大廠開展,得到了市委的高度贊揚。市委于1948年11月20日發出全市公營企業開展增產補損競賽運動的號召,得到了全市職工的熱烈響應。全市近30個公營企業積極投入到競賽運動中來。各工廠的黨、政、工組成了競賽委員會。各部門互相支援、密切配合,使勞動率成倍地增長。鐵路大廠平均每天完成兩個星期的復工計劃,第一發電廠兩天完成十天的計劃。不少廠礦還改進經營管理,改革生產技術,降低成本,提高了效率。煙廠技師張文增發明了新式切煙機,使華北實業公司煙廠增產25%。大興紗廠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安裝11296錠的工作任務。在轟轟烈烈的勞動生產競賽運動中,涌現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著名歌劇《紅旗歌》女主人公,就是以女工閻金芬為原型的。機電保全和紗廠保全工,除了修理損壞的零件外,還搞大修配,完成了三部細紗機、暖氣設備、給水設備、噴霧設備以及四道粗紗機的大修配任務。原來本廠根本不能制造生產的機器零件,如錠腳、錠心、羅拉、距紗架等,現在工人自己動手制造。1948年共制造大小機器零件141963件,解決了修復當中的困難。在安裝機器方面效率更高。保全工人安裝288個錠子的一臺細紗機,在5月份以前需要140多個工,到9月份安裝400個錠子的一臺細紗機,就只要100個工了,10月備戰以后,安裝一臺細紗機只50個工就夠了。短短幾個月中,工效提高了二倍以上。安裝鋼絲機5個人12個小時包大錫林五個,比以前12個小時包大錫林2個的效率,也提高了一倍。另外,電料科18個工人,全年完成了500余馬力動力、近千盞電燈的安裝工作和管理工作,工作量之大,是過去根本做不到的。由于工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充分發揮,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紗、布產品總產量迅速上升,棉紗由1948年1月份的4.87件,提高到12月份的854.82件。棉布由1月份的23匹,提高到12月份的4595.10匹;棉毯由開始生產時(6月份)的1506條,提高到了12月份的3587條。
第三節 重在建設 百業初興
石家莊解放,為各業復興創造了條件。入城之始,人民政府在恢復經濟、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時,采取各種措施,建設城市,使石家莊的各業興旺起來。
一、市政建設
無論是日本侵略軍,還是國民黨政權,都把石家莊當作軍事據點,為戰爭服務成了城市的基本功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恢復石家莊城市功能,滿足人民群眾經濟、文化生活要求,是城市建設的首要任務。
首先,醫治戰爭創傷,恢復供水、供電、通郵、通路。填平了國民黨政權挖掘的47公里長的內外防護溝,平毀了各類碉堡6000多座,搶修了被國民黨飛機炸毀的市政設施。1947年11月20日,電燈公司恢復供電。同日,接收自來水廠,成立了自來水公司,修復了被炸毀的配水管道12處,1948年1月5日市區恢復供水。1947年11月22日,電話局恢復通話業務。
局勢穩定后,市政府從有限的財力中擠出資金,用于市政建設。1948年修補瀝青路面5000米,占全市瀝青路面70%。整修了南小街、寧遠街、永安街等土路2500米,修筑了通往外埠公路21000米。整修排水涵洞85米,新建排水明溝1500米,疏浚明溝2000米,占全市排水明溝三分之一。修整了暗溝2700米,完成了磚側溝補修工程1720米,并完成了南大街、民族街清淤排水工程。對石家莊火車站的重點設施不斷進行修復和擴建,搶修了鐵路、加固石家莊西面、北面的防水工程--石寧堤。頒布了《石家莊公共衛生規則》、《石家莊暫行建筑條例》、《石家莊建筑區劃暫行規定》等法規。供水工作逐步走上正規,1948年制定了《石家莊市供水暫行章則》,確定了水價。1948年,自來水用戶594戶,用水人口5148人,年售水量22.8萬立方。1949年自行設計、自行安裝第一臺10HP送水機,完成了全市消火栓、公用栓的整修工作和寧遠街、于家街循環管道鋪設工程,提高了中山路以北供水能力,全年售水量達到25.1萬立方。
1948年建設局成立了公園辦公室,負責公園管理和城市綠化。同年5月29日,動工修建勝利公園,1949年3月改為華北烈士陵園,1949年市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又決定興建橋東公園(長安公園)。石家莊解放時,市區面積15平方公里、街道長度11.4公里,僅有街道樹470株。1948年春,成立了植樹委員會,組織義務植樹萬余株,修復中華路綠地八處。辟地137.2畝,興建苗圃。
二、人民教育事業的興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石家莊市有7所中等學校,即市立第一中學、市立女子中學、私立石門中學、私立建國中學、省立商業職業學校、中學進修班、正定中學師范聯合中學、共計51個班,學生2499人,經常到校的人數為2140人,教職工160人。小學78所,其中完小22所,初小56所,共計學生15825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學校,對部分教職人員集中到政治學校學習,大部分教職員留校復課。11月25日,78所小學有72所復課,其中完小14所。1947年11月底,將所有中學合并,成立了石市聯合中學,分為男生部(校址在市教育學院舊址)、女生部(現一中校址),原來的省商業職業學校成為市聯中商職分校。1948年聯中撤銷,男生部改設市立中學,女生部改為市立女子中學,遷到現十七中校址。1948年春,又成立了石家莊師范學校。當年9月,又將市立中學分為兩部分,設立了第二中學,原市立中學改為第一中學。全市在校中學生1871人。到1949年春開學時,有小學81所,其中市立小學76所(內完小15所),師范附小(完小)一所,機關工廠所辦小學3所(內完小一所),私立小學一所。小學生計16883人(內含高小2289人)。到1949年底,全市有師范一所,中學三所,小學122所。
另外,還進行了干部補習教育和工農速成教育,先后辦起了石家莊市民眾教育館、市干部文化補習學校、企業補習學校、工農速成中學等,市內各區辦了市民學校,各廠礦也設立了補習學校。僅從1948年開始,到1949年夏季,業余補習學校就辦了四期,先后開辦7個初中班,4個小學班,一個升學預備班,一個就業預備班,學生600多人。為解決私營企業職工的學習問題,開辦了私營企業職工業余學校。到1949年7月,全市有私營企業職工業余學校5所共計17班,男女學生784人,其中工人611人,占總數的78%,職工家屬、家庭婦女、小商販等173人,占學生總數的22%。
三、文化復興
石家莊解放后,文化事業進入了繁榮發展時期。一大批文化名人進入石家莊,如:凌子風、郭蘭英、王昆、張夢庚、崔嵬、周巍峙、馬彥祥、阿甲等。華北平劇院也進駐了石家莊。市委組建了石家莊市戲劇音樂工作委員會,下設秘書、美術、音樂、戲劇、戲曲改革工作組。后來又成立了文藝工作委員會,開始了對舊文化的改造和新文化的建立、普及工作。接收石家莊市內留下來的劇團有:革新劇社、義合評劇社、線弦劇團,前進秧歌團。全市藝人總數為541人。向藝人們發放救濟糧,組織藝人學習,改革舊的班社制度,廢除私人班主,民主推薦社長,讓藝人組織起來,使劇社成為集體所有制。同地逐步改造舊的影劇院。石家莊解放初期,我們接收過來的影劇院大小有十五六個,其中戲院多,影院少,大都破料不堪,演出條件很差。根據情況,對這些劇場采取多種所有制形式:一是立即收歸國有經營,如人民禮堂(建國堂戲院)、新中國戲院(第一舞臺)、五一戲院(升平戲院)、解放影院(勸業場影院)、藝術戲院等,一切行政、財務、人事和影戲業務均歸當時的戲劇音樂工作委員會直接領導,盈虧由國家負責;二是由國家代管的過渡形式,如新世界戲院、新新戲院、同慶戲院、中華戲院等,因其分布在南花園,而且條件較差,當時采取國家"代管"形式,國家扶助經營,經濟上自負盈虧;三是自管制,如東華戲院、和平戲院、海市戲院、義友戲院、勝利戲院、天泉曲藝廳等,這些場所多系臨時建筑,設備簡陋,但當時業務情況較好,收入較多,所以私方有自營的積極性,仍維持了私有制。根據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精神和"推陳出新"的方針,審改劇目,通過組織藝人學習,結合重點劇目分析、座談,進而組織"講習班",請專家講課,提高藝人的思想認識,分辨能力,有計劃、有組織地改戲。并排演了一批新戲,計有《兄妹開荒》、《白毛女》、《三打祝家莊》、《逼上梁山》、《闖王進京》、《反南陽》、《陳勝王》、《九尾狐》、《正氣圖》等。還有絲弦劇團自編自演的劇目《農民服務所》、《農民與蛇》等。這些劇目的演出,既發展了戲曲,也增加了劇團的經濟收入,戲劇界出現了生氣勃勃的局面。
為了活躍人民的文化生活,在北平解放以后,石家莊市的幾個戲院,曾接待過梅蘭芳、尚小云、馬連良、張君秋、吳素秋、丁果仙、常香玉、荀慧蘭、毛世來、李和曾、王玉馨、金月仙等全國著名的藝術家、表演家的演出,對石家莊戲劇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群眾文化工作也空前活躍起來。籌建了新的民教館,設立了圖書館,開辟了展覽室,建立了圖書閱覽室,購買了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圖書3000多冊,報紙10多種。把經過整理的有科學價值的舊文物和搜集的勝利品,用來建立陳列室,還建立了問事處,設立了黑板報,解答群眾提出的問題,專出報道國內外和本市的重大新聞。之后,又建立了有線廣播站,在各區建立了教育分館,開展了圖書借閱活動。并在人民公園建立了圖書代借站,在大橋街、解放路設立了圖書室。到1949年,年圖書借閱量達3萬冊次。同時,陸續從中央直屬機關,晉察冀邊區和華北政府圖書館接收文物近萬件,圖書12萬冊,于1950年成立了圖書博物館。
為適應群眾文化生活的需求,全市還成立了俱樂部,修建了體育場,開展了生動、豐富的業余文化活動。1949年開了職工運動會,參加秧歌比賽的就達1400多人。各工廠有秧歌隊12人,俱樂部13個,解放一年來,職工自己創作劇本20多部。其中鐵路工人魏連珍創作了劇本《不是蟬》,演出獲得極大成功,進京公演,引起強烈反晌,《人民日報》發了評論文章。之后,又到上海演出一個月,場場滿座。
四、新聞事業
石家莊解放前的報刊、電臺,除中共地下黨組織不公開的出版物和少數中派報紙,多數新聞機構是國民黨政權的宣傳輿論工具。石家莊解放后,必須建立人民自己的宣傳輿論機構。
1947年10月,清風店大捷后,石家莊還處于人民解放軍重重包圍時,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就決定,由《晉察冀日報》和《冀晉日報》抽調人員,做好準備,到即將解放的石家莊創辦報紙,并成立了社務委員會。11月12日,石家莊解放后,社務委員會人員隨同新組成的中共石家莊市委迅速進入市內,一連接管原國民黨的《石門日報》、《前鋒報》、《新生活》、《建國日報》等報社的人員和設備,一邊積極緊張地創辦石家莊解放后的第一份報紙--《新石門日報》,社址設在橋西華安街6號原《新生活》社址內。
為了加強對黨報的領導,中共石家莊市委成立了黨報委員會。經過幾天緊張籌備,《新石門日報》1947年11月18日正式出刊,為四開四版周七刊。1948年1月改為《石家莊日報》。
當時,《石家莊日報》社和新華通迅社石家莊分社是合一的。報社記者在向報紙供稿的同時,又向新華社總社發稿,報社各科接收新華總社電訊,同時向總社拍發本市的稿件。1949年河北省成立后,新華通訊社改稱新華通訊社石家莊支社。同年下半年,這種報社與通訊社合一的形式才取消。1949年9月份,報社除有社長1人外,還設有正、副總編,編委會下設辦公室、報編部、采通部、經理部。此外,還在全市聘請了特約通訊員,形成了百余人的業務通訊網絡。
石家莊人民廣播電臺,是石家莊解放后,在接收原國民黨廣播電臺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臺址在休門趙家祠堂,當時稱"石家莊新華廣播電臺",隸屬市民教館管轄。1948年初,移交市人民政府文化局管轄,臺址由休門趙家祠堂遷至文化館(今中山路工商銀行橋西辦事處所在地),由文化館代管。當時,石家莊周圍的一些大城市尚未解放,為了防止敵機轟炸,改為"石家莊新華有線廣播電臺",使用10瓦、30瓦、40瓦三部擴音機,并借用電信局線桿架設線路,安裝喇叭,使南大街、大橋街、民族街、五一街等繁華地帶通了有線廣播。
1949年夏,石家莊新華有線廣播電臺遷到中華大街128號,在搞好有線廣播的同時,開始恢復無線電廣播。此時,廣播設備和播音條件極其簡陋,一部25瓦發射機,發射線只有20米高,全臺有9名工作人員,直到1950年以后,廣播設備才有了明顯改進,全部改用無線電臺發射廣播,正式定名為"石家莊人民廣播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