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期間,石家莊市成為我國紡織、輕工業生產的基地之一,城市建設快速發展,進入全國幾十個中型城市行列之中。一系列的成就和勝利,引發了"左"的思想出現和膨脹,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給工農業生產帶來的嚴重后果。1960年后,石家莊城市建設在"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指導下進行調整。
第一節 "二五"期間的發展與"大躍進"的影響
"二五"期間,是"大躍進"發動時期,各方面事業雖然有一定發展,但也帶來了許多消極影響和破壞,部得來說是曲折中前進,調整中發展。"二五"期間,全市市屬、區屬工業有很大發展,創建了鋼鐵、冶金等五個較大工廠,機械行業中的水泵廠、拖拉機配件廠、農業機械廠、車床廠、建筑機械配件廠相斷建成;化工行業中制堿廠、硬化油廠、人造石油廠建立。全市職工由1957年的5萬人增長到1962年9月的6.9萬人(指壓縮后的人數)。"二五"期間新建高等院校7所(含中專升大專3所)中等專業學校10余所;新建中學7所;影劇院、文化宮、俱樂部10余所;新建醫院9所,床位增至3065張。其他服務性公共建筑和設施也有較大發展。市區面積擴大了7平方公里。但由于"左"的指導思想影響,"大躍進"片面強調高速度和"以鋼為綱",偏重于工業發展,不僅給國民經濟發展帶來嚴重后果,也給城市發展造成消極影響,具體表現為城市規劃布局突破,城市人口突破和城建投資不足等幾個方面。
一、城市建設布局不平衡
"一五"期間對城市規劃執行管理較嚴,出問題較少。"二五"計劃前兩年的"大躍進"期間,片面強調高速度,建設進度加快,規劃被"躍進"計劃打亂,東北工業區被新建工廠擠滿,出現了工業布局混亂、分散的局面。市區北部4公里以外分布著黑白鐵廠、金屬結構廠10個機械加工工廠,鋼廠分散于市郊五個生產點,造成生產協作、交通運輸、職工上下班的不便。貨車廠位于有800張病床的醫院上風,污染較大的革皮廠、制酸廠建在居民居住區內,紡織機械廠則與有300張病床的醫院為鄰。
居住建筑與市內建筑規劃不相適應。新建的國機棉三、四廠、前進機械廠、煤礦機械廠等臨街建筑原規劃為三、四層,而建筑實為一層,不僅用地多,投資高于樓房,而且與市容規劃不相適應。就建筑形式而言,外觀樣式單調,臨街建筑混亂,缺乏應有城市規劃藝術。有的沿街建筑少,十幾年未形成一條完整街道。
公共建筑分布不平衡,新建市區與舊市區疏密不勻,中山路、解放路集中較多,長安區道路較少,造成交通量集中,服務半徑不合理,群眾生活不方便。
二、城建投資不平衡
"一五"期間,市政投資約1000萬人民幣,而"二五"期間,市政投資為492萬元。在"二五"計劃實施的前二、三年的"大躍進"期間,由于城市發展中突出強調的是以"鋼"為綱,"大辦工業",出現了"重生產、輕生活"、"重工業、輕城建"的傾向。從1959年至1960年,全市企業猛增至1136個,工業投資大量用于鋼鐵生產、企業建設,而公用設施建設投資比例則明顯下降。三年基建投資總額為3.28億,用于工業建設投資為2.92億,占投資總額的97.29%,城市建設僅為493萬,占投資總額的1.5%,住宅、道路、城市交通、給水排水供需矛盾突出。就住宅狀況講,一是分布不平衡。由于工業區位于橋東,40%的居民位于橋西,居住疏密不均,上下班不便,市內交通大量增大,流動量增多。二是人均住宅面積為3.07米,比解放初期不僅未提高,反而隨人口增長而下降。市政建設雖然在"躍進"年代開辟了40公里長道路,修建12座橋梁,新增15公里排水管道,由于"大躍進",質量受到影響。就道路狀況而言,由于市區面積迅速擴大,道路修建任務增大,設計、維修、投資跟不上,低標準,低質量簡易路面比重增大。已修路面維修質量差,路面破損松碎,脫皮沉陷嚴重。有的下水道不配套,污水排泄不及時,事故不斷出現,其中僅1960年春一次事故就使華藥損失10萬元之多。在給排水方面,由于城市迅速擴大,人口迅速增加,供水與需水矛盾突出。公共汽車交通方面,由于人口不斷增多,市區道路不斷擴大,市內交通客流量增大,出現了車輛少、線路少、車況老舊、維修跟不上等突出矛盾。甚至在大煉鋼鐵中,公共汽車一度停開,全部去拉運礦石、焦炭,給人民生活帶來極大不便。
三、各項事業受到影響
城市人口突破。以"大辦"為特征的"大躍進",導致勞動力增加,外域人口大量涌入,僅1958年一年,全市城市人口猛增,提前幾年突破人口規劃,大大超出規劃要求。
為配合工業"躍進",文化教育也大快上,一些中等專業學校,紛紛升格為大專,到1960年,石家莊建起了高校8所、中專5所、普通中學14所、民辦學校14所。教學質量受到影響。
大煉鋼鐵高潮中,城市綠化受到破壞和影響,許多園林綠地被作為鋼鐵基地和"小土群"場所占用。如"一五"時期建起的光華路果樹林超負荷運轉和"三八"婦女林蕩然無存。整個城市基礎設施、生產和生活矛盾日益尖銳。
第二節 城市建設的全面調整
從1960年至1962的,隨著國民經濟的全面調整,城市建設也進入全面調整之中。
一、工業下馬,城建項目壓縮
在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石家莊一些大中企業相繼下馬或限產、減產,中小棉紡企業由41個精減到17個。石家莊國棉三產、國棉四廠停產;新華棉紡廠減產;大興紡織廠調整產品結構,改為利用下腳料生產地毯。冶金工業行業,新建冶煉工業除長安焦廠外全部關閉,鋼鐵企業除保留了石家莊鋼鐵廠外,其余鋼鐵廠一律下馬。未建成和已建成的市屬企業大部分關閉下馬,其中較大工廠有水泥廠、制堿廠、硬化油廠、造船廠、玻璃纖維廠、橋西電碳廠、油氈廠等。全市小企業由279個精簡到90個。到1965年底,全市各類企業由1136個減為270個,工業職工由16.4萬減少到10.3萬人。
二、城市人口壓縮、下放
在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壓縮城市人口、下放干部職工是這一時期的重要措施之一。1960年8月4日,中共石家莊市委常委會通過《關于壓縮城市人口,精簡非生產人員的決定》。《決定》要求對1960年以來盲目流入城市的干部、職工帶入的撫養人口11433人,原則上一律動員回農村;從農村招收的合同工,除鋼鐵、煤運戰線外要盡可能核減下來;國家機關干部30%(約3614人)到農村去;大力壓縮城鎮非生產人員;從市區被撫養人口壓縮30000人到農村去。根據非農業人口精減到1957年水平的要求,為完成壓縮城市人口,精簡非農業人口任務,1961年市委、市人委成立了專門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各級組織也成立相應辦事機構。市委主要領導專管全市10個領導小組工作。1961年,全市壓縮非農業人口94529人,其中減少城鎮人口87595人,減少全民職工34856人;減少吃商品糧人口70037人,返回農村66750人。1962年,市委成立壓縮城鎮人口精簡職工領導小組和精簡行政編制領導小組,制定了繼續減少城鎮人口精簡職工任務,提出"決心要大,行動要快,步子要穩"。1962年,全市減少吃商品糧人口共87400人,共中減少全民職工42369人。壓縮城市人口,減少非農業人口,使石家莊市非農業人口由1961年的440800人減少到384000人,為緩解城市壓力,戰勝暫時困難起到了積極作用。到1962年底,市區人口下降到56.17萬人,接近1957年人口數,為"大躍進"以來人口量少年份。
三、經濟停滯,人民生活降低
"大躍進"的消極影響和連續幾年的自然災害,使國民經濟進入困難時期。石家莊市各項經濟停滯和下降,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普遍降低。
首先在工業方面,經濟困難時期,除國棉二產繼續生產外,棉三、棉四全部停產下馬,實行限產、調整,動員職工精簡下放,支援農業,華新紡織廠也于1962年6月宣布停產。農業方面,由于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以后,工作不細,形成簡單化,生產上追求高指標,種植上瞎指揮,產量上搞浮夸,片面強調發展甘薯,導致1958年全市甘薯種植面積達69萬畝,比1957年增加一倍,小麥則比1957年減少近19萬畝,谷子減少11萬畝,玉米減少7.4萬畝。"大躍進"、"共產風"嚴重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農作物產量逐年下降。1963年又發生特大洪水,生產降到最低點,糧食畝產115公斤,總產1.55億公斤,比1958年分別減少32%和41%,棉花畝產11.5公斤,總產547萬公斤,比1958年分別減少68%和73%,油料畝產79.5公斤,總產268萬公斤,經1958年分別減少68%和73%。生豬飼養量1961年比1958年減少59.3%。
商業貿易方面,1958年至1960年市場商品緊缺,物價上漲、原料缺乏、市場萎縮。
經濟形勢惡化,給城市人民生活造成極大困難,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普遍下降,主要表現為糧油供應減少,物價指數上升,消費指數上升,平均工資減少,實際購買力下降,發病率上升。人均生活水平同1958年相比,下降了35%。
1960年,是三年困難時期最嚴重的一年,糧食減產,調運困難,供求矛盾更加突出。是年10月,中共石家莊市委號召全市人民開展節約糧食運動,全市城鎮人口糧食定量由原來每人每月平均16.1公斤,壓縮到14.82公斤。11月4日,石家莊市人民委員會發出《關于進一步壓縮城鎮人口糧食供應指標的通知》,全市城鎮人口平均糧食定量在已壓縮到14.8公斤的基礎上,又壓縮到14.5公斤。同年11月14日,市委成立糧食代用品領導小組,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制造"野生植物淀粉"、"鏈孢霉"、"小球藻"、"人造肉"、"蘑菇"等代食品的群眾運動,大力推廣"糧食增量法"。此間,社會上出現了因營養不良而發生的肝炎、浮腫病、婦女閉經、子宮下垂、傷寒等疾病。12月24日,石家莊市人民委員會發出通知,對老、弱、病、孕、幼在糧油供應上給予照顧。1960年油料歉收,食油供應緊張。石家莊市人民委員會發出通知,對各類人員規定出食油供應新標準:①高空作業職工、高溫作業職工、高級知識分子、13級以上干部、井下工人、職業運動員、高級演員每人每月供食油0.5公斤。②市內、市郊公社及井陘礦務局干部、職工、住校大中學生每人每月供應食油0.3公斤。在家起伙的大中學生和居民每人每月供應食油0.175公斤。③井陘、獲鹿區的職工干部、住校的大中學生每人每月供應食油0.2公斤,在家起伙的大中學生和居民、職工家屬每人每月供應0.125公斤。④勞改犯人每人每月供應食油0.1公斤。
1962年,為解決當時食油入不抵出的困難,進一步壓縮食油供應定量,石家莊專員公署發出緊急通知:從本年度6月份起,各中等城市干部職工、大專院校住校學生每人每月供應食油0.1公斤、居民0.075公斤。縣城干部職工、大專住校學生每人每月供應食油0.05公斤,縣城居民及菜農供應0.05公斤。不僅如此,城市居民的糖、糕點、煙、酒、肥皂等商品和副食品都實行發票和憑本供應。
1960年12月18日,中共石家莊市委向中共河北省作出《關于城市人民生活幾個問題的報告》。《報告》反映,全市浮腫問題范圍較廣,病情相當嚴重,進入11月以來發病人數逐步上升。僅市內三區和井陘礦區發病者達6630人,占人口總數5.5%。12月10日上升到14639人,占人口總數的12.2%,其中財貿職工占據24.6%,機關工作人員占14.6%,工礦企業職工占8.28%,大中學教員、學生占5.26%,街道居民占2.24%。同年12月5日,市委向省委作出的《關于橋東區欒城公社南安莊生產隊發生人口嚴重死亡問題的報告》中反映,橋東區欒城公社死亡73人 ,占人口8.16%,致病101人,外流148人。
1961年7月下旬,市委組織調查組對全市16個單位職工生活狀況進行典型調查。通過召開座談會和訪問40個家庭的典型調查情況表明,職工生活指數上升33.4%,生活消費指數上升45%,平均工資減少21%。同年9月,中共石家莊市委辦公室向市委報送《關于城市職工生活狀況的調查報告》,指出,6月底全市職工達127716人,比1957年增加1.41倍,平均工資收入減少18.5%,獎金減少27.8%,福利減少48.4%,生活指標提高63.15%,生活費開支加大48.4%,食油平均減少46.7%,肉蛋減少80%。存在問題,一是勞動生產率提高,二是工資總額增大,但單位職工收入減少,生活水平下降,職工發病人數增多,出生率下降。1961年1至6月份新增病號50750人,屬營養性浮腫36936人,子宮垂脫651人,閉經12242人。部分職工思想不穩定,社會秩序混亂,儲蓄存款大幅度下降,不少人重物輕幣,使困難戶增多,補助面擴大。
為改善人民生活,1961年市委決定大搞蔬菜、糧和糧棉間作,發動群眾及時采集儲備代食品,大搞小球藻,節約用糧,大抓食堂管理,并成立市委代食品工業生產領導小組。要求全市大辦農業,大辦糧食,工業大力支援農業。市委、市人委又多次召開會議,進一步貫徹節約渡荒和"低指標、瓜菜代"的方針。并指出,應突出抓緊山藥蔓的采集和一切可做食品的家生、野生植物、桔桿、葉蔓的廣泛采集儲備,一切可以收集的都收集起來。城市人民定量低、吃不飽,以雜糧、瓜菜等填腹充饑,必然給人民的工作學習造成嚴重影響,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前所未有的。
四、區劃的調整
從1961年開始,根據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對城市建設進行了調整。在城市西南方開辟孫村工業區和中華大街南工業區,以緩解工業區過于集中,生活區與工業區脫節帶來的交通、生活不便。城市規模也進行了調整。"大躍進"時期劃入市區的土地和擴大的郊區,分三次調整退出。1965年調整結束后,市區面積保留47.81平方公里。
1960年2月2日,根據中共河北省委的指導,石家莊專區與石家莊市合并為石家莊市。市級領導機關直接領導10個縣、3個區及直接管理的廠礦、企業和事業單位,3月1日正式辦公。地委與市委合并后稱中共石家莊市委;專署與市人委合并后稱河北省石家莊市人民委員會。1961年4月28日,經河北省委同意,石家莊專區、市分設。在原石家莊市基礎上分別成立中共石家莊地委和中共石家莊市委;在河北省石家莊市人委基礎上分別建立河北省石家莊專員公署和河北省石家莊市人委,專署轄13個縣及石家莊市;石家莊市人委管轄市區3個區和井陘礦區。是年5月1日正式辦公。
1961年12月30日,中共石家莊市委發出《關于調整行政區劃的通知》。一、原橋東區所轄婁底、冶河、郄馬、軍家營4個公社歸欒城縣領導;原橋西區所轄永壁、寺家莊、高遷3個公社歸獲鹿縣領導。二、成立兩個郊區。原橋西區的西王村、東焦村、橋東區的任栗村、彭村、休門,長安區的新范村、舊范村、范村等8個村仍由現屬區領導;三、除上述社隊外,其余市郊社隊以京廣鐵路為界分設兩個郊區,鐵路以東為東郊區,鐵路以西為西郊區,路東留村、塔談村歸東郊區領導。
第三節 調整中恢復與發展
在黨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指導下,石家莊市經過全面調整,工農業生產逐步恢復,城市建設有所發展。"大躍進"年代出現的城市人民公社取消,公共食堂解散,城市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城市人口由此得到增加,出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三次生育高峰和人口增長高峰。
一、國民經濟得到恢復
從1963年開始,石家莊市經濟得到全面恢復。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為棉紡織工業提供了原料。1964年初,停產企業恢復生產,下放到農村的職工陸續返市,企業生產情況逐步好轉,一批新建企業和項目陸續上馬,全市經濟實力得到增強。到1964年,農業生產得到全面恢復和提高。由于調整了畜牧飼養政策,貫徹了"集體和社員家庭私養并重,以私養為主"的方針,大力支持社員飼養,同時調整生豬收購政策,實行有獎銷售,生豬生產又有恢復和發展。從1962年開始市區自由市場逐步恢復,上市糧食熟食、副食品、百貨達500多個品種,價格穩中有降。
二、人民生活改善,城市人口增加
隨著國民經濟恢復,工農業生產發展,物資供應和日用品及農副產品不斷豐富,城市人民生活也得到不斷改善和提高。1963年,全市進行了幾年來第一次工資調整。1964年,城市大量農業人口食油供應由每人每月0.2公斤增加到0.25公斤,對糖果糕點由按人按月平價定量供應逐漸改為高價放開,到1964年4月10日高價糕點取消糧票,1965年4月1日平價糕點也取消票證,全部敞開供應。同年7月,糖果撤銷高價供應,全部實行平價敞供。諸如灣里廟廟會、休門集等城鄉集市貿易相繼恢復開放,不僅活躍了城鄉物資交流,而且方便了人民生活,全市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全市人口一反1961年到1962年困難時期負增長的情況,1963年成為出生率歷史最高年份,自然增長率達28.75‰,全市總人口達502.19萬人,其中市區人口達60.6萬人。
三、取消城市人民公社
1958年,在大辦人民公社熱潮中,石家莊市作為城市人民公社試點城市,建起了長安、橋東、橋西三個城市人民公社。城市公社建立后,原區委為公社黨委,保留區人委,"政社合一",兩套牌子,一套人馬。1965年,市委作出取消城市各級公社黨委,恢復區委機構的決定,城市區級機構改區委、區人委的設置和稱謂。
四、城市建設恢復和發展
1960年在黨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指引下,城市基礎設施和投資比重開始回升。1964年,主要對中華大街、中山路等道路翻修。1965年政府發動群眾,采取民辦公助的辦法,年修筑瀝青道路總長度181.27公里,路燈2747盞。為解決鐵路與市區道路相交的矛盾,修建了碼頭街、建設北大街等8座公路鐵路立交橋,市區排水管道總長度為69.25公里,日排污能力2.04萬噸;排水明渠共12條,總長度為38081米。公共交通初具經營規模,有運營線路6條,運營車輛46部,年客運總數達1938萬人次。到1965的,住宅面積為134萬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3.47平方米,市區及郊區面積236平方公里,市區建成區面積47.6平方公里,市區人口65萬人。
從財政收入狀況看,"大躍進"的前二年工商稅收和企業收入都增長幅度較大。1958年新建、擴建企業較多,特別是一些大型的企業增加,企業收入增加到4820萬元,為1957年的11倍。1959年,棉紡三廠、四廠全部投產,許多企業在"躍進"中拼人力、拼設備、生產大幅度上升,商業、糧食、銀行系統也都超額完成任務,這年企業收入為14510萬元,比1958年增長2倍。但以后隨著"大躍進"失誤弊端顯現,三年困難時期,工商稅收大幅度下降,1962、1963、1964年收入為7000到8000萬元間,到1965年才恢復到1961年的水平。從1960年開始的經濟困難時期,原棉不足,紡織企業大幅度減產,1962年企業收入只完成552萬元,比上年減少56%。1963年開始回升,企業收入完成1233萬元,比上年增長123%。
從財政支出狀況看,建國初開始,經濟建設主要用于城市建設,城建支出投資大于企業投資。隨著大規模經濟建設開始,從1952年以后,經濟建設投資力度不斷加大,"一五"期間,經濟建設投資均占財政支出三分之一左右。到"二五"、"大躍進"時期,經濟建設支出大幅度上升,1958年上升到5441萬元,占財政收入86.3%,為歷年最高增長點,相當于"一五"期間經濟建設支出的2.7倍。其中大部分為企業基本建設投資,相當于"一五"期間為企業投資總和的10倍,而城市維護費僅為232萬元,僅占經濟建設費的0.5%。1961年、1962年,經濟建設投資分別降為財政支出的21%和16.31%,這樣,"二五"期間經濟建設投資比重也高達65.83%。
在1963年至1965年國民經濟恢復和好轉時期,經濟建設投資支出為財政總支出的三分之一,與"一五"期間相差不多。
第十七章 河北省政治中心的確立與石家莊城市發展
"文革"期間的1968年,河北省省會遷至石家莊,使石家莊市成為河北省的政治中心,推動了石家莊市城市建設的發展,促成了河北省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形成。這一時期成為石家莊城市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高峰。
第一節 省會遷石
建國后,河北省省會幾經變遷,先后遷移三個城市。建國初期,河北省省會一度設于保定。1954年4月,天津市歸河北省直轄后,河北省省會遷至天津。以后,隨著天津成為直轄市,1966年4月,河北省省會又遷回保定。"文革"中的1968年1月29日經中央批準,省會遷至石家莊。省會的幾經變遷有著其歷史淵源,但河北省省會設于石家莊也有其歷史必然性。早在1953年,石家莊就被中央作為河北省省會所在地而進行重點建設,為此,石家莊成立河北省省會遷建辦公室。裕華路曾作為省府路進行建設,今省博物館、省圖書館、省科技館、科技大廈一帶曾作為河北省省府大廈、省委大廈所在地準備進行重點建設。石家莊作為省會所在地其因有五:
其一,石家莊市有著良好的政治基礎。石家莊是華北乃至全國最早解放的大城市。它附近的西柏坡曾是中國革命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黨中央在這里指揮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三大戰役,由此踏入進京建國之路。作為最早解放的城市,石家莊不僅對全國解放戰爭作出過重要支持,也為城市接管與改造提供了重要經驗、政策和借鑒,為新中國政權建設提供了重要范例,是在國內外有著重要政治影響的城市。
其二,石家莊是河北省也是華北和全國重要交通樞紐之一,是京廣、石德、石太鐵路交匯處,具有"南北通衢、燕晉咽喉"之稱,是河北省和華北乃至全國的物資流通商品集散地,對經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其三,石家莊是華北重要糧棉產地,歷史上被稱為"華北糧倉",對河北省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其四,建國以后,石家莊由一個幾十萬人小城市,迅速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輕紡工業基地,步入中等城市之列,其他文教、衛生和體育事業發展也大大快于河北省其了城市。
其五,在"文革"中雖然石家莊也受到"左"的思潮嚴重影響,受到林彪、"四人幫"一伙的干擾破壞,工農業生產愛到影響,但廣大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給予了堅決抵制和斗爭,不僅率先在河北全省實現政治上安定,而且在經濟上為支援河北省其他城市,支援京津地區,穩定大局作出貢獻。而當時的省會保定直至粉碎"四人幫"后才實現安定。1968年1月29日,經中央批準,河北省革命委員會成立,河北省省會遷石。同的2月3日,河北省革命委員會成立大會在石家莊召開。從此,石家莊掀開歷史新的一頁,成為河北省政治中心,并逐步形成河北省的經濟、文化中心。
第二節 省會遷石后對石家莊城市的影響
省會遷石后,石家莊由過去輕紡為中心的新興工業城市成為河北省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也帶來了城市人口不斷增加,人口素質不斷提高,城市建設不斷加快,作為河北省經濟中心的地位也逐步形成。
河北省省會遷石后,省革命委員會建于維明街南頭原華北警校和石家莊市六中院內。省直各單位先后遷至石家莊市橋西區一帶。隨著機構不斷完善,各職能部門,各廳、局逐漸恢復成立,遍布市內各區。隨著河北省政治中心確立,石家莊作為河北省的文化中心也逐步確立。河北日報、河北人民廣播電臺、河北電視臺等新聞單位也遷建石家莊。石家莊的電信業由縣間中心區轉為省會中心網絡建設時期。對原有長途電話進行了完善和調整。1975年建成了長途通信樓,開通和增設了省地直達電路,省際電話,省內地、市、縣、電路。1968年建成的"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展覽館"改為河北省博物館,南側依次拓土興建了河北省圖書館、河北省科技館和河北科技大廈。河北省歌舞劇院、河北省話劇院、河北省雜技團、河北省京劇團和河北省河北梆子劇團等省直屬文化藝術團體先后遷到石家莊。到1976年底,石家莊市大專院校發展到5所(不包括部隊院校),中等專業學校發展到20多所、醫院達20所以上。這些都標志著石家莊作為河北省文化中心地位的形成和確立。
隨著省會遷石,市區人口迅速增加,并出現了人口機械增長加快和城市人口素質不斷提高的特點。從1966年至1976年10月間,市區人口由1966年底的64.3萬增至1976年底的84.5萬人,凈增20萬,其中重要特點之一是機械增長過快。首先是隨著省會遷石,省直干部、職工、家屬的遷入,其次是中直一些單位遷石及其隨帶的干職、職工和家屬遷入,加之"文革"期間陸續落實各項政策,原下放、返鄉的干部、職工、居民返市,都促進了石家莊市人口猛增。與人口機械增長趨勢相比,出生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長減緩。
省直、中直干部、職工及家屬入市,使石家莊市城市人口結構發生了變化。一是來源構成更為廣泛,一改過去單純增加企業職工、增加勞動大軍的現象;二是文化層次和人口素質提高,三是在業職工結構改變,機關干部、事業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增長比例快于職工總數增長比例,這對石家莊市人口素質提高產生著直接影響。
第三節 "文革"對城市建設的干擾和破壞
從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文革"對石家莊經濟建設和城市發展造成嚴重的破壞和干擾。
對政權體制的沖擊。"文革"發生時間是在全國人民努力實現第三個五年計劃時期。十年浩劫,首當其沖的是對整個政治體制和各級黨政領導機關的沖擊。"文革"伊始,全市從上到下各級黨政機關普遍受到沖擊,各級領導普遍受到批判,大多數單位領導被罷官,石家莊市黨政財文大權被奪,正常的領導體制被打破,各級組織處于癱瘓和半癱瘓狀態。政令無法通行,生產無秩序可言,社會處于無政府狀態。各級革命委員會成立后,由于林彪、"四人幫"的干擾和破壞,"左"的思潮占統治地位,各級黨組織仍不健全,廣大干部積極性受到壓制,在實行的革命委員會的體制中,有不少"造反派"掌權,各項工作無法納入正軌。
在經濟上,原有的正常生產秩序被打破,多年形成的科學管理和規章制度被作為"修正主義"路線進行批判,予以廢除,一些企業停工停產、管理混亂。在發展速度上片面強調"高速度",忽視效益,片面追求產值。在農業發展上,片面強調了"以糧為綱",多種經營被當作"資本主義尾巴"和"資本主義自發傾向"受到批判和破除。糧食產量上升很快,但棉花、油料作物卻大幅度下降。經濟發展畸形,高產低效。在城市商業上,則片面強調"為工農兵服務"、"大眾化",許多傳統風味和受消費者歡迎的服務項目被當做"修正主義"、"資產階級腐朽生活方式"取消,出現不顧品種質量、不按程序服務的現象。一些老字號商店、旅店、洗澡店被視為"四舊"而更名。如老萬寶商店改為建新商店,長安商場改名為東方紅商場,麗華布店被改名為修布主,中山路商場被改名為人民商場,復和永洗染店改為工農兵洗染店,德昌厚洗染店改為紅旗洗染店,協成玉洗染店改為新華洗染店等等。
城市人民生活雖有改善和提高。但許多生活日用品供應匱乏,憑本供應,憑票購買,排隊購物成為城市生活景觀。城鄉集市貿易被作為"資本主義"受到批判和"取締"。
人民群眾文化生活單調,公共娛樂場所稀少。園林綠化、美化市容環境被當成"資本主義"、"修正主義"批判,花壇被毀,樹木減少,城市市容色調非紅即灰,顏色冷暗。城市基礎設施與人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極不適應,一些單位不按規劃要求進行建設,片面追求產值,不講環境保護,污染日益嚴重并且得不到及時治理。人均住宅面積逐年下降,住宅難成為突出問題。商業布局不勻,大型公共建筑稀少。
第四節 城市建設速度加快
雖然"文革"對經濟建設和城市發展帶來了破壞和干擾,但從1966年到1976年十年正是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三五"、"四五"時期,省會遷石也正在這一期間,由于石家莊市廣大干部職工抵制極"左"思潮,堅持生產和工作,這些因素畢竟促進了石家莊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這是石家莊市發展史上的不可忽視的重要政治動因,推動了石家莊城市發展的又一高峰期出現。
一、經濟發展增長較快
就石家莊紡織行業來說,到1975年全市棉紗棉布總產量分別是"文革"前1965年的1.4倍和1.27倍。醫藥工業貫徹毛澤東關于"把醫療衛生工作重點放到農村去"的指示精神,石家莊地區和駐石部隊相繼建起一批小藥廠。1970年至1976年這一期間,石家莊電化廠、石家莊化工廠等一批化工骨干基礎企業相繼建立,到1976年底,石家莊化工企業達85家,化工產品品種比1965年增加50%。輕工業也在十年間形成了比較獨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這期間,電子工業有較大發展,1966年2月,先后建立了以石家莊半導體廠(現無線電二廠)、東方紅無線電元件廠(現無線電三廠)。到8月成立電子工業局時,全市已有電子專業生產廠家17家,工業總產值達1831.2萬元,以后又以每年68%遞增,到1976年已能生產收音機、錄音機、通訊機、半導體元器件、醫療電子設備。與1973年比,品種增加35.4%,工業總產值由占全市的0.7%上升到2.9%,電子專業廠達20個。
1966年至1976年,石家莊市的紡織工業主要是發展了化纖紡織。從1969年開始,原河北省針織研究所與原河北省紡織工業專科學校合并,建成了石家莊紡織經編廠,年產腈綸紗3669件。同時,設計建立年產5000噸的維尼綸廠。1973年至1974年,以原石家莊市紅旗紡織廠、橋東織染廠為基礎,改建為市第二印染廠和市第三印染廠。石家莊紡織器材一廠由天津遷石,占地面積9.25萬平方米,第二紡織器材廠新增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設備17臺,擁有面積4.75萬平方米。
這一期間,石家莊機械工業也得到較大發展。1974年初,石家莊拖拉機廠動工興建,于1976年投入生產。1970年后,石家莊市汽車工業逐步發展起來,1972年,石家莊汽車修理廠改名為石家莊汽車制造廠。農用柴油機、閥門、載重汽車等生產也有發展。到1975年末,全市有機械工業企業176家,完成工業總產值4.96億元。
對外貿易得到一定發展。1970年出口商品增加到7大類34個品種,外貿收購值達6162萬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48%,占河北省外貿收購總金額的20.83%。1975年,出口商品發展到10大類76個品種,貿易收購值占全市總產值的6.26%,占河北省外貿收購總額的24.17%,品種和收購值比1976年分別增長了1.2倍和11.8倍。
到1976年底,全市工業總產值由1965年底的11.5億元升為30.2億元,年社會零售總額由1965年的1.65億上升為3.7億元。
二、城市建設成績顯著
經濟的發展也推動了城市建設事業,促進了石家莊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
從1970年開始,石家莊市內先后修建了中山路、和平路、倉安路、南馬路四座與京廣鐵路立交的地道橋,使市區主要交通干道與京廣鐵路實現立體化,市內東西主要交通干道連為一體,初步解決了京廣鐵路對城市交通的分割,不但解決了交通受阻問題,也使城市成為整體。除大型立交橋外,這一時期全市修建的各種橋梁46座,開辟和新建道路23條(市區21條、郊區2條),拓寬、延長、改建道路43條(其中外通道路5條);從1971年至1976年,全市共修建瀝青混凝土小街道172條,總面積達11.9026萬平方米。這一期間,市政工程一個突出變化是大量修筑瀝青混凝土路面和一部分水泥混凝土路面,開始修建三塊板道路。1976年底,全市道路總面積266萬平方米,比1965年增加一倍,其中高等級路面154萬平方米,比1965年增加兩倍;道路長度達244公里,其中高級路面長度為175公里。
到1976年底,全市公共汽車車輛增至141部,營運線路增至15條,形成了以火車站為中心放射狀的客運線路。
供水事業,從1970年開始興建二水源和第四水廠,至1974年共計鑿井7眼,鋪設直徑為300、500、800毫米輸水管道長19385米。1976年5月,二水源和第四水廠全部竣工投產,緩解了建設大街以東(長安區)供水緊張狀況。1975年動工擴建西水廠(今第二水廠),新增建3000立方米清水池1座,使該水廠日供水能力增加到5.1744萬噸,解決了橋西西部一帶供水緊張問題。為了更好地解決省會供水問題,1976年開始建設西北水源和第六水廠,投資1200萬元,水源地選在滹沱河南高基村一帶。第六水廠設在石崗大街北端西側,鑿井11眼,日產水10萬噸,當年完成鑿井工程。以后,又繼續鋪設輸水管道,建設水廠,調整市內管網,1979年12月全部竣工投產。至1976年底,全市自來水日供水能力達到19.6萬噸,年供水量達5939萬噸,飲用自來水人口達100%。
1966年至1976年,修建排水管道35條,絕大多數是雨、污水會流制管道。1966年改建總退水渠和南栗明渠加寬、加深,增大了流量。1972年和1974年,將橋西明渠從今南長街至石太鐵路,長1800米渠段改成直徑2.3米至2.5米暗溝,1976年將元村明渠從京廣鐵路至平安南大街東側改為暗溝。到1976年底,全市排水管道發展到165.19公里,排水明渠長度為34.880公里。
這一時期,污水的處理和治理工作開始起步。1973年在西三教村修建了容量為1萬立方米的污水氧化塘,污水經凈化后澆灌農田,取得較好效益。1976年將其擴建為一、二、三級串連式氧化塘,可容納污水3萬立方米。
這期間,市區安裝路燈4761盞,照明長度為190.8公里。1964年前安裝路燈,全靠人工爬桿,1964年后逐步改用手搖升降車。1968年開始采用機械升降車,到1976年已開始采用液壓升降車安裝和維修路燈,并且采用時控、光控啟閉開關路燈。
這一時期,西北部防洪堤從趙陵鋪至中山路建成寬7米混凝土堤路面,重要地段砌筑了片石護坡。
為改變城市燃料結構,1975年底,市內籌建液化氣公司,當年僅有15戶液化氣用戶。1977年7月正式營業,僅育才街(裕華路)一處供氣站,用戶3200個。
三、各項事業得到發展
隨著對極"左"思潮批判,"文革"中更名的老字號重新更改過來,傳統風味得到恢復。從1972年開始,石家莊市飲食業從外地學習,解放路飯店引進了山東風味菜肴,中和軒飯莊學習并引進了江米炸糕、驢打滾等甜食小吃,開辦了全市第一家甜食部--飴芳齋甜食部;在解放路二部(今舒膳齋飯莊)開辦了煨湯館。糧油、肉食、副食供應雖然憑票憑本,但無論供應量還是品種上都大幅度增加,人民群眾生活逐漸豐富。1972年,省會當時最大的百貨商場--人民商場大樓建成開業。時有"燕趙第一家"之稱的燕春飯店于1974年破土動工。河北劇場竣工,文化場所恢復開放,全市影劇院和禮堂開放達20個,高等院校恢復招生;城市綠化得到改觀。
1966年到1976年,雖處于"文革",期間,但由于石家莊市廣大干部職工的積極努力,工商稅收和企業收入完成得較好,除1970年由于限產讓電和價格下調等因素,企業收入減少外,其他年份一直保持了上升趨勢。全市工商稅收從1966年的1.16億增加到1976年的3.3億元;企業收入由1966年的1641萬元增加到1976年的2.46億元。財政支出中,1966年至1968年經濟建設投資保持在39%左右,1969年高達80%,大部分用于基建投資,城市維護費有所提高。10年間,經濟建設投資為財政總支出的57%,城市維護費為經濟建設投資費用的三分之一左右。
至此,石家莊市由一個城市功能以輕紡為主的新興工業城市向綜合性全面發展,成為河北省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