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七月十五是給死去的親人燒紙的日子,俗稱鬼節。鬼節的來歷有兩個傳說。
一傳,從前有個女子叫麻姑,聰穎過人,善麻桑,是她教給人們搓麻織布,縫制衣衫,使人類漸漸走向文明之路。不幸,麻姑于農歷七月十五日逝世,人們悲痛萬分,常常懷念她。每年時逢這天上墳給她燒紙的人絡繹不絕。后來大家給麻姑燒紙的同時,也給死去的親人燒紙,日久漸漸延續成俗。
二傳,麻姑殺吏為夫報仇。東漢桓帝時,麻姑住在江西南城縣古壇村。一天,她在街上賣字畫,恰巧有位刺史由此路過,刺史一看這女子亭亭玉立,相貌端正,且知書達理,潑墨作畫,便假腥腥地稱贊幾句,隨即訟其進府做妾,同時刺史的眾隨從狗仗人勢,張牙舞爪欲動手動腳。見狀麻姑微微笑道:“小女子家有丈夫、公婆,決不可從。”不久刺史將其丈夫害死逼麻姑進府為妾。是夜,當刺史進屋欲與麻姑同床時,麻姑從腰里掏出利刀一下子捅進刺史心窩,刺史死了,麻姑為無報了仇,于是自刎身亡。這天是七月十五日,刺史倚仗權勢欲霸人妻女的行徑得到應有報應,麻姑不畏強暴,為夫報仇雪恨的精神受到人們稱贊。大家敬佩她,每年上墳給她燒紙,日后延續成俗,為鬼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