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五日為“填倉節(jié)”,又叫“天倉節(jié)”。它是象征“大囤滿,小囤流,五谷豐登”的節(jié)日。 按習俗,這天家家戶戶吃小米干飯,喝雜面湯。民間有“天倉,天倉,小米干飯雜面湯”順口溜。為什么吃小米干飯、喝雜面湯呢? 相傳:古代有個皇帝叫“履癸”,貪得無厭,稅重如山,每年征集許多糧食,建筑了一個大糧...
農(nóng)歷的二月初二,民間認為是“龍?zhí)ь^”的日子,因此叫“龍頭節(jié)”。其來歷說法種種,大意都是天氣漸漸暖和了,皇帝“重農(nóng)桑,務耕田”,祭祀農(nóng)神,“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做個樣子,號召人民起來春耕,爭取好收成。北京的“祈年殿”、“地壇”就是皇帝祭祀和親耕的地方。 龍,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有鱗、有須、...
農(nóng)歷24個節(jié)氣,第一個節(jié)氣是立春,民間叫“打春”。 相傳,古代每逢立春之前,地方官府要塑一頭泥牛稱春牛,肚子里放些五谷雜糧。在所塑的泥牛旁邊再塑一個人,手揚皮鞭稱“芒神”。立春這天地方官府要舉行“打春牛”儀式。地方主要官員先打三鞭,意思是春天到了,他先帶個頭,規(guī)勸人們早早耕種田地,爭取好...
清明,有兩個含義:一是節(jié)氣,二是節(jié)日。 節(jié)氣,一年二十四節(jié)之一,每年四月五日前后(農(nóng)歷二月底三月初)太陽黃經(jīng)15℃時交節(jié)氣。這是氣候逐漸變暖,草木漸漸繁茂,大自然開始充滿生機,出現(xiàn)一片清新明朗的景象。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我國就確定了這個節(jié)氣。按習俗有三種活動:祭祖掃墓、郊游踏青、植樹...
農(nóng)歷五月初五俗稱“五月單五”、“重五節(jié)”,雅稱“端午節(jié)”、“端陽節(jié)”、“天中節(jié)”。 端午節(jié)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節(jié)日。戰(zhàn)國時期,楚國有位三閭大夫(官職名)名字叫屈原。當時的國君楚懷王面對秦國威脅卻昏庸腐敗,造成民不聊生,屈原力勸楚懷王和懷王死后繼位的楚襄王聯(lián)合鄰國共同抵抗菌素秦國的侵略,對...
石家莊一帶興過“六月六”,這天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娘家,好好招待一番。究其因,還有個十分動人的故事: 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國有個宰相名叫“狐偃”。是國君晉文公未就位前流亡時的功臣,此人精明強干,封相后勤理朝政,博得全國上至文公下至黎民百姓的尊敬,每年當他六月初六過生日時,人們紛紛前往祝賀,...
民間傳說,農(nóng)歷七月七日是牛郎與織女一年一度的相會日子。這一天,各地的姑娘和年輕媳婦們,在晚上月光下穿針引線,趁織女與牛郎相見的機會,乞求織女向她們傳授刺繡技巧,所以人們把這天稱為“乞巧節(jié)”。這個節(jié)日多半是姑娘和年輕媳婦的活動。 天上有織女星、牛郎星,二星隔河相望。七月七日晚上,鄰里的姑娘、...
農(nóng)歷七月十五是給死去的親人燒紙的日子,俗稱鬼節(jié)。鬼節(jié)的來歷有兩個傳說。 一傳,從前有個女子叫麻姑,聰穎過人,善麻桑,是她教給人們搓麻織布,縫制衣衫,使人類漸漸走向文明之路。不幸,麻姑于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逝世,人們悲痛萬分,常常懷念她。每年時逢這天上墳給她燒紙的人絡繹不絕。后來大家給麻姑燒紙的同...
農(nóng)歷八月十五為八月節(jié),雅稱“仲秋節(jié)”、“中秋節(jié)”。按我國古代歷法七、八、九三個月為秋季,八月十五恰好月日居中,故稱中秋節(jié)。也有的叫“團圓節(jié)”。中秋節(jié)同春節(jié)、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并稱四大傳統(tǒng)佳節(jié),其來源古遠,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中秋節(jié)素有祭月、拜月和賞月之俗。這天傍晚一輪明月從東方冉冉升空,月...
我國古代以“六”為陰數(shù),“九”為陽數(shù)。九月九日恰好是兩個陽數(shù)相重,所以人們把“九九”叫做“重陽”,也叫“重九”,這一天,稱為“重陽節(jié)”,現(xiàn)在,又成為“老年節(jié)”。 在民間,在重九登高、飲菊花酒、佩帶茱萸等習俗。習俗由來已久,由此也產(chǎn)生了泳重陽節(jié)的詩篇,許多名篇傳誦至今。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重...
農(nóng)歷十月一日,為“寒衣節(jié)”。其來源于秦時孟蓋女為被抓去修萬里長城的丈夫送寒衣的民間傳說。 相傳,秦始皇時期江南孟家灣住著位孟員外,老夫妻相敬如賓,親密無間,常常在后花園賦詩作畫。有一年老員外在假山旁種了棵葫蘆,枝蔓粗壯,葉子繁茂,有的蔓竟順墻爬到隔壁姜家。串家姜家的蔓結(jié)了個大葫蘆。到秋后,...
臘,在古時稱“臘祭”。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秦始皇定冬末春初的十二月為“臘月”。十二月初八日,古稱“臘日”,俗稱“臘八”、“臘八節(jié)”。 民間傳說,“臘八”是佛教節(jié)日,是釋迦牟尼的成佛得道日。相傳,在印度有個迦毗羅衛(wèi)國五子叫釋迦牟尼,他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tǒng)治,及梵天創(chuàng)世說教,出家...
古時,原始人點火,一是為烤食物取暖,二為嚇唬獸求得安息。原始社會解體后將火種分到各家各戶入灶,這樣,由對火的崇拜轉(zhuǎn)變?yōu)閷υ畹木囱觯饾u演化為對神的敬仰。《敬灶全書》載:“灶君乃東廚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這便是民間供奉的灶王爺。 民間流傳,灶王爺是上蒼派下來...
正月里,是新年,見長輩,先拜年。破五到,放鞭炮,驅(qū)晦氣,窮崩跑。元宵節(jié)、填倉節(jié),唱大戲、掛大籠、吃大肉、歇個夠。 二月里,龍?zhí)ь^,大囤滿、小囤流。打春餅、炸粘糕,老公婆,蹲旮旯,暖烘烘,樂陶陶。友治水,風雨調(diào),神仙助,豐年兆。 三月里,三月三,蟠桃會,供神仙。燒炷香,押堂錢。打手鼓,敲鑼歡...
每逢過年時節(jié),在辛集一帶,不論是城鎮(zhèn)還是鄉(xiāng)村,家家戶戶不僅要貼窗花對聯(lián),而且還到處懸掛令人賞心悅目的“吊掛”。吊掛色彩凝重艷麗,造型簡樸大方,新鮮別致,雅俗共賞,既是美化環(huán)境的裝飾品,又是精美的美術的工藝品。 吊掛的起源相傳是由軍隊的旗幟演變而來。辛集市原為束鹿縣,又稱鹿城。據(jù)說從前有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