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八月十五為八月節,雅稱“仲秋節”、“中秋節”。按我國古代歷法七、八、九三個月為秋季,八月十五恰好月日居中,故稱中秋節。也有的叫“團圓節”。中秋節同春節、元宵節、端午節并稱四大傳統佳節,其來源古遠,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中秋節素有祭月、拜月和賞月之俗。這天傍晚一輪明月從東方冉冉升空,月色迷人,丹桂飄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擺上月餅、石榴、梨、蘋果和糖果等食品,祭祀賞月。住娘家的閨女要回婆家,外出做營生的要趕回來,團團圓圓過節。中秋節有饋贈親友禮品的習俗。女婿要帶上比平日都貴重的月餅、佳釀和糖果去拜岳父母。親友也都互這些月餅等禮物。習俗食品是蒸圓圓的糖餅、烙圓的旋餅(大餅)、炸包餡的圓圓的粘糕。中秋節這天吃梨不能切開吃,不能說分梨(離);切瓜果必須犬牙交錯,切出花色。一家人分食一個月餅,所切的塊必須和人數相等,不可多一塊或少一塊,每塊大小均等。切開后話小碟里每人一份細心品嘗。舊時名門望族,或文化素質較高的家庭,一家人要猜謎語、賦詩、或飲酒猜酒令。
中秋節的習俗由來已久,關于這些習俗的來歷,民間有許多動人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