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十月一日,為“寒衣節(jié)”。其來源于秦時孟蓋女為被抓去修萬里長城的丈夫送寒衣的民間傳說。
相傳,秦始皇時期江南孟家灣住著位孟員外,老夫妻相敬如賓,親密無間,常常在后花園賦詩作畫。有一年老員外在假山旁種了棵葫蘆,枝蔓粗壯,葉子繁茂,有的蔓竟順墻爬到隔壁姜家。串家姜家的蔓結(jié)了個大葫蘆。到秋后,老員外對姜家說:“將葫蘆剖兩半,你家一半我家一半。不料葫蘆里有個白胖胖十分可愛女娃娃,經(jīng)協(xié)商由孟家扶養(yǎng),取名孟姜女。光陰荏苒,轉(zhuǎn)眼這女孩長的亭亭玉立,識書達(dá)理,年已十八歲。一天天孟姜女在花園池塘邊打撈落水的扇子,恰巧被逃避徭役、躲在花園樹叢里的范喜良看見。喜良是個英俊青年,孟家就招他為婿。不料,正當(dāng)兩個拜堂成親之時,追兵趕到,將范喜良抓走,送到北方去修萬里長城。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悲痛萬分。有一天,江南飄著雪花,朔風(fēng)陣陣,孟姜女打了個寒顫,心想幾年來丈夫的衣服早已磨破了,哪能敵得住塞外凜冽寒風(fēng),便決心給丈夫做身寒衣親自送去。于是棉花厚厚地絮、針線密密地縫,把思念丈夫的一片深情縫進(jìn)寒衣里。寒衣做好了,她告別父母,背著寒衣,踏上千里迢迢送衣的路途。一路上,有時陰雨連綿,泥濘遍地,步履艱難;有時錢風(fēng)驟起,飛沙走石,天昏地暗;有時山高路險(xiǎn),荊棘叢生,猛獸出沒;有時大雪紛飛,冰天雪地,寒風(fēng)刺骨。盡管歷經(jīng)艱險(xiǎn),心頭仍抱著一個堅(jiān)定信念:盡快讓丈夫穿上寒衣。可是當(dāng)孟姜女來到長城腳下,她萬萬沒有想到,丈夫范喜良在一年前的冬天,活活地累死,尸骨埋在萬里長城底下。孟姜女一聽,不禁放聲大哭。她邊哭邊雙手拍打城墻,高喊著“范喜良”名字,孟姜女哭一陣慘死的丈夫,罵一陣殘酷的暴君。在她憤怒的控訴聲里,天空中風(fēng)暴嘶吼,大海上怒濤翻滾,一齊向萬里長城壓了過來。忽然間天崩地裂一聲巨響,一段萬里長城塌了,露出一具白骨。孟姜女守著白骨一連哭了七天七夜,之后將寒衣燒掉,只見那寒衣緩緩飄起,又漸下落著孟姜女轉(zhuǎn)了三圈,便穩(wěn)穩(wěn)落下覆蓋在白骨上……
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在長城內(nèi)外廣泛流傳。有一首民歌唱道:
“十月里鞭蓉十月一,
家家戶戶縫寒衣,
人家丈夫把寒衣?lián)Q,
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
長城內(nèi)外的父老鄉(xiāng)親將農(nóng)歷十月一日,孟姜女送寒衣這一天,稱為“寒衣節(jié)”。
以后,相沿成習(xí)每逢十月初一這天,人們都要用五色彩紙剪寒衣,到墳頭上燒給死去的親人。有的將所剪制的寒衣,懸掛在小樹枝上或插在墳頭。這樣做,雖然反映也人們的封建迷信思想,但另一方面也寄托了人們對故去親人的一種緬懷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