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五日為“填倉節”,又叫“天倉節”。它是象征“大囤滿,小囤流,五谷豐登”的節日。
按習俗,這天家家戶戶吃小米干飯,喝雜面湯。民間有“天倉,天倉,小米干飯雜面湯”順口溜。為什么吃小米干飯、喝雜面湯呢?
相傳:古代有個皇帝叫“履癸”,貪得無厭,稅重如山,每年征集許多糧食,建筑了一個大糧倉,派糧官日夜看守。“履癸”六年,老天爺一連三年滴雨未下,土地干旱,裂縫寬尺余,農家顆粒不收,民不聊生,饑殍遍野。糧官是個忠厚老實人,他不忍心上種糧的人一個個活活餓死,便把糧倉四門打開,任饑民隨意裝進口袋往家里扛。這樣救了許多瀕臨殘廢線的黎民百姓。糧倉是皇家糧倉,他是吃皇糧的守倉人,開倉濟貧救了百姓,可他怎么向皇帝交差呢?于是,放火燒倉,他也葬身于火海。為了紀念這位不知姓名的糧宮,并盼望風調雨順,連年豐收,寄托人們的深情厚誼,把這天叫“填倉節”,填倉佳話世世代代流傳至今。
每逢“填倉節”這天,各家各戶早早起床,篩些草木灰,放在簸箕里,一手端簸箕一手持木棍敲打,灰隨簸箕撒出,在院子里畫一個個灰圈,再畫個十字為 形。之后每個格里撒數粒麥子、高梁、豆了、谷子等雜糧,用磚壓住。十字的中心放些雜面條。一家人吃完早飯后,將壓糧的磚拿去,讓雞啄糧,讓狗舔食雜面條寓意是糧滿倉,人們不愁吃愁穿,雞狗也有食。用灰畫圖稱“打倉”即修倉。雜面諧音五谷雜娘。天長日久,有的人把所畫的倉裝飾一番,如加個花邊,畫“吉祥如意”、“五谷豐收”、“連年有余”等,更有在所畫的倉邊畫個梯子,以示糧倉高大。早在六七十年以前這個節日已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