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獲批:引領城市邁向新征程


區域協同規劃圖

市域城鎮空間格局規劃:“一主、四輔、兩帶”
編者按:
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根據國家、省統一安排部署,按照“黨委領導、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協同、公眾參與”的方式,2019年我市組織開展了《石家莊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編制工作,同步組織開展了16項專題研究和33項專項規劃,最終編制形成了《規劃》,并于2024年12月15日正式獲國務院批復。
此次《規劃》的獲批,為石家莊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動指南。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將齊心協力,按照規劃要求,穩步推進各項建設任務,大踏步邁向現代化、國際化美麗省會城市。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石家莊必將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時代潮頭,書寫出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
備受關注的《石家莊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正式獲得批復,它是對我市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局性安排,是我市面向2035年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為城市的未來發展勾勒出了清晰而宏偉的藍圖,標志著這座城市即將踏上一段全新的、具有深遠意義的新征程。
城市總體規劃作為城市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其編制過程凝聚了無數專家學者、政府部門以及廣大市民的心血與智慧。歷經多輪調研、論證、修改與完善,這份規劃終于形成并順利獲批,其涵蓋的內容全面而細致,從城市的空間布局、功能分區,到交通網絡構建、生態環境保護,再到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以及歷史文化傳承等各個方面,均作出了科學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規劃安排。
《規劃》共14章46節191條,圍繞“城市性質與目標戰略、總體格局優化、農業生態城鎮三大空間安排、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歷史文化保護與利用、綜合交通、基礎設施保障、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區域協調發展、規劃實施保障”等方面繪制空間發展新藍圖。
“《規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石家莊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統籌發展和安全,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將進一步推進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美麗省會城市構建了一張宏偉藍圖。”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孫海濤介紹,《規劃》具有以下特點:
堅持底線思維、綠色發展——科學有序統籌布局生態、農業、城鎮空間,強化底線約束,優先保障生態安全、糧食安全、國土安全。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促進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發適宜性相協調。
堅持區域協調、創新驅動——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加強石家莊都市圈建設,積極對接北京、天津、雄安新區優質創新資源,提升省會綜合服務能力,不斷發揮創新對城市經濟轉型、高質量發展的帶動作用。
堅持科學規劃、集約高效——把握城市發展規律,科學確定各類用地規模和空間布局,保障產業發展空間,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提升質量,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堅持優化功能、改善民生——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優化城市空間結構與功能布局,有效解決老城區人口過密問題,不斷補齊城市功能短板。加強城市歷史文化保護與魅力塑造,提高省會城市的宜居品質與吸引力。
明確城市性質和核心功能定位
《規劃》落實國家和省戰略,確定城市性質是“河北省省會,京津冀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是“華北商貿物流基地、先進制造業基地”。對比上版總體規劃,增加了“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和“華北商貿物流基地、先進制造業基地”的核心功能定位,城市的發展目標更加明確和清晰。
筑牢安全發展的空間基礎
《規劃》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等國家戰略,統籌劃定了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到203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14.49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面積不低于618.87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2633.33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面積控制在1269.57平方千米以內。劃定洪澇等風險控制線以及綠地系統線、水體保護線、歷史文化保護線和基礎設施建設控制線,落實戰略性礦產資源等安全保障空間。
深度融入區域協同發展戰略
《規劃》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緊密對接北京創新與綜合服務資源,強化與雄安產業鏈、創新鏈融合,深化與天津貿易與服務合作,不斷提高石家莊的發展能級和輻射帶動作用。推動以石家莊為中心城市的石家莊都市圈協同發展,協同邢臺市、邯鄲市、衡水市等城市,統籌布局區域內重大產業、公共服務設施、交通和基礎設施,不斷增強石家莊都市圈發展能級。
統籌優化農業、生態、城鎮空間布局
《規劃》優先保障東部高效農業區、西部生態農業區和現代都市農業空間需求,促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加強太行山、滹沱河等山體、河流等自然生態的保護和系統性修復,控制和保護好城市組團間生態隔離和生態廊道,筑牢生態安全格局。加快構建區域協調、城鄉融合的城鎮體系,提升中心城區服務能級和帶動能力,強化京保石邯、石衡滄港發展軸沿線城鎮對產業和人口的集聚能力,促進產城融合發展。提高太行山前和滹沱河沿線城鎮建設品質,增強綜合服務功能與創新經濟活力,彰顯城鎮特色魅力。
提高城鄉建設品質和魅力
《規劃》統籌安排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完善城鄉生活圈,促進職住平衡;系統布局藍綠開放空間,營造更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人民城市。彰顯城鄉自然與文化特色,健全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空間保護機制,加強對正定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等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和管控,加強對城鄉建筑高度、體量、色彩等空間要素的管控引導,構建文化資源、自然資源、景觀資源整體保護的空間體系,塑造山河交融、文化共生、田園宜居的城鄉魅力空間。
完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
《規劃》強化交通樞紐地位,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和國家物流樞紐城市,提高空港、陸港服務能級,完善多向聯通、多式聯運的對外對內通道;構建與公路系統銜接順暢、與城市空間發展相適應的骨干路網,落實“窄馬路、密路網”理念,完善次支路系統,暢通微循環;構建優質公共交通與慢行交通網絡,建設安全便捷、綠色低碳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
增強城鄉安全韌性
《規劃》統籌水利、能源、環境、通信、國防等基礎設施空間,積極穩步推進“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防災減災救災設施區域布局,完善各級應急避難場所、防災救災疏散通道系統和防災減災重要設施,提高城市安全韌性。
孫海濤表示,下一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嚴格落實國務院的批復要求,做好《規劃》的印發和公開工作,將進一步健全公眾參與機制,拓寬公眾參與渠道,豐富公眾參與形式,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問題,不斷強化對專項規劃和詳細規劃的約束傳導,持續完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系統和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提高空間治理數字化水平,積極探索制定地方性法規文件,確保完成《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