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事中心的地位來看,這時的真定城與同樣拱衛京師的天津衛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城市規模和建筑規模、歷史文化積淀等,都遠遠超過天津衛,也比元代才開始興盛的保定城地位高得多。領3縣
至元年間,真定城內還重修前朝創建的一座重要建筑景觀--陽和樓。
唐代城市格局的變化 一、唐代前期政區調整與城市格局 會天寒,鎮(州)人戰及凍死者二萬余人"
三國曹魏時期,石家莊這一區域內城市格局最大的變化就是常山郡城的變遷。當時,隨著郡國轄區的逐步縮小,將常山郡城由元氏城遷到真定城(今石家莊市郊區東古城),使西漢時期的這座真定國都城再度成為一方之重鎮。
一年后,漢武帝念與常山憲王劉舜的兄弟之情,析常山郡的真定、綿曼、藁城、肥壘(今藁城城子村)四縣,封劉舜的另一個兒子劉平為真定王,食三萬戶。
兩年多的趙、魏大戰,使魏屬中山被趙國阻斷了與魏國的聯系,成為孤立無援的一塊飛地。次年,秦大舉攻趙,一軍攻鄴(今臨漳縣西),一軍攻番吾(今平山縣黃壁莊水庫中)。
其中有17座古城作為州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延續到現代,而且有15座城市至今仍是縣(市)政府駐地。據考證,在商代以來的3500多年的歷史上,見諸史籍記載的作過縣或縣以上政區治所的歷代城垣